包头300元左右的巷子,包头300元上下的小巷
说起包头,很多人会想到钢铁、草原,但对我来说,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记忆,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里。特别是那些花上叁百块就能吃得心满意足、逛得兴致勃勃的老巷子。
记得去年秋天,我在包头的东河区闲逛,偶然拐进了一条叫“富强巷”的地方。巷口摆着个卖焙子的叁轮车,刚出炉的焙子金黄酥脆,才两块钱一个。往里走几步,四五张简易桌子摆在路边,老板娘正麻利地翻动着铁板上的烤串。“羊肉串叁块,板筋两块”,她头也不抬地招呼着。我数了数兜里的零钱,正好叁十,就要了十串羊肉、五串板筋,再加一瓶啤酒,坐在小马扎上吃起来。炭火的香气混着孜然的味道,隔壁桌的大哥边吃边和老板唠嗑,说他在这吃了十几年了。这种巷子里的烟火气,是再高级的餐厅也模仿不来的。
巷子里的老手艺
往巷子深处走,还有个补鞋的老师傅。他的摊子特别简单,就是个小板凳、一个工具箱。我好奇问他补一双鞋多少钱,他伸出叁个手指:“叁块五块的都行,看破损程度。”我正好运动鞋开了胶,就让他帮忙粘一下。他边干活边念叨:“现在年轻人鞋子一坏就扔,我们那时候,一双鞋能穿好些年呢。”五分钟不到,鞋补好了,结实得很。我给他五块钱,他非要找零,推让了半天才收下。这种老手艺人的实在,在商场里可遇不着。
其实在包头,像这样包头300元左右的巷子还真不少。青山区有条“文化路小巷”,那里的麻辣烫小店,十五块钱能选满满一大碗;昆都仑区的“少先路巷子”,二十块钱的烤冷面能让两个人吃饱。这些地方可能环境简陋,但味道地道,价格实在。有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说,他们跑夜班的,最爱去这些小巷吃夜宵,“大饭店吃不起,这些地方花个二叁十,热乎饭菜下肚,舒坦”。
我算过一笔账:在富强巷,五块钱的焙子,二十块的烤串,叁块的啤酒,八块钱的馄饨,加起来还不到四十。要是两个人,再加点别的,包头300元上下的小巷消费确实能吃得相当丰盛。这还不算那些十块钱的理发、五块钱的修鞋、免费的象棋摊。这些看似零碎的花销,拼凑出的却是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现在城市发展快,很多老巷子都拆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商业街。但我总觉得,那些崭新的店铺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少了邻居见面打招呼的热乎劲,少了老板记得你口味的亲切感,少了那种花小钱就能获得的简单快乐。所以每次路过还保存着的老巷子,我都会特意走进去转转,哪怕只是买个小吃,站在路边吃完,也能感受到这座工业城市温柔的另一面。
其实不光是包头,每个城市大概都有这样的巷子。它们不显眼,甚至有些破旧,却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依靠。下次你要是来包头,不妨也去找找这些巷子,花上几十块钱,感受一下钢城背后的人间烟火。毕竟,了解一座城市,光看它的地标建筑是不够的,还得看看普通人是怎么过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