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100米内学生约,阿拉山口百米学生相约
那天刷朋友圈,突然看到老同学发了条动态:“阿拉山口100米内学生约,明天下午老地方见!”后面跟了一串点赞和欢呼的表情。我心里咯噔一下,这阿拉山口百米学生相约,到底是个什么活动?怎么感觉全校同学都知道,就我蒙在鼓里?
带着满肚子好奇,我私信了班长。班长很快回复:“哎哟,你可算问着了!这不马上期末考了嘛,大家约着去阿拉山口那个新建的观景平台一起复习。”他发来个偷笑的表情,“那儿离学校就隔条街,风景好又安静,比图书馆自在多了。最开始就叁五个人,后来口口相传,现在每次都来二叁十人。”
第二天下午,我按照导航往阿拉山口走。远远就看见那个熟悉的红色雕塑——那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果然,在离雕塑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有个新建的木质观景平台。叁五成群的学生散坐在台阶上,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小声讨论,还有个吉他社的男生在休息间隙弹唱着轻快的民谣。
风口上的学习小组
平台正好处在山口位置,清风徐徐吹来,带着点青草的气息。我找了个空位坐下,旁边是隔壁班的学委小陈。他正对着平板电脑划重点,见我过来,抬头笑了笑:“你也来参加阿拉山口百米学生相约啊?这儿确实比教室舒服,吹着风背书,效率都高了。”
正说着,几个女生提着几袋零食走过来。“休息时间到!”她们笑嘻嘻地分发着薯片和饮料,“这是咱们阿拉山口100米内学生约的传统,学累了就补充点能量。”瞬间,严肃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我注意到,虽然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但在这个平台上相处得格外融洽。大二的学妹会向大叁的学长请教微积分,文学院的同学会帮理工科的同学修改论文。这种跨越专业的交流,在平时的课堂上还真不太容易实现。
吉他声停了下来,那个弹吉他的男生合上乐谱,从背包里掏出本厚厚的《结构力学》。旁边有人打趣:“哟,文艺青年也要啃硬骨头啊?”他无奈地耸肩:“没办法嘛,要不是阿拉山口百米学生相约这么热闹,我一个人对着这本天书早就睡着了。”
这话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确实,独自学习的路上难免会觉得枯燥,但有了同伴的陪伴和鼓励,再难的内容似乎也变得可以攻克了。
夕阳开始西斜,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陆陆续续有人收拾书包准备离开,但还有几个小组讨论得正热烈。学习委员站起来拍了拍手:“下周叁老时间,还是阿拉山口100米内学生约,大家记得把模拟题带来啊!”
回学校的路上,我碰见了班长老李。他边走边说:“没想到吧?这个阿拉山口百米学生相约最初就是几个同学抱怨图书馆太闷,随口约着出来学习,结果一不小心就发展成这样了。”他指了指身后那群还在激烈争辩着什么的学生,“你看,现在连老师都知道这个‘校外自习点’了。”
我想起刚才在平台上看到的一幕——两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因为一道物理题争论不休,最后找来第叁个同学当裁判,叁个人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图演示。那种纯粹的学习热情,在分数和排名的压力下,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夜幕渐渐降临,阿拉山口观景平台上的灯光亮了起来。还有几个格外用功的学生留在那里,台灯的光晕勾勒出他们专注的侧影。远处的城市华灯初上,近处的读书声低低沉沉,这个偶然形成的学习角落,似乎已经成为大家心中一个特别的去处。
路过校门口时,我听见两个新生在聊天:“听说阿拉山口那边有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会?”“对呀,明天我带你去,就在那个百米左右的观景平台。”我不禁微笑,看来这个不成文的约定,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