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大学城约找学生,平湖大学城学生约见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问,在平湖大学城附近怎么联系学生兼职。这让我想起自己刚毕业那会儿,也经常在校园论坛接一些零活。
平湖大学城现在变化真大啊,五六年前我常去的奶茶店已经换了叁个招牌,倒是那家复印店还在老地方。昨天路过时,看见几个学生正围在布告栏前,上面贴满了各种招聘和合作信息。有个男生边记电话号码边和同伴说:“这个家教岗位离学校近,下课后走着就能到。”
校园里的机会
说来也巧,我表妹就在平湖大学城读书。她上周还跟我说,通过学校社团认识了几个设计专业的同学,一起接了商场的美陈项目。“根本不用特意去外面找,”她说,“在食堂吃饭时聊着聊着就把活儿谈成了。”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确实方便,大家都在一个圈子,沟通起来特别顺畅。
不过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现在平湖大学城学生约见这么普遍?可能和这几年学校鼓励创新创业有关。我表妹的学校就专门开辟了创客空间,每周都有项目对接会。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法来找队友,慢慢地就形成了这种氛围。
前两天我去大学城旁边的咖啡厅,听见邻桌两个学生在讨论活动策划。穿蓝色卫衣的女生说:“这次迎新晚会我们部门需要找十个志愿者,你觉得在哪儿发布消息比较好?”她的朋友想了想:“要不就在平湖大学城约找学生的专区发帖?上次我们在那儿找到的人还挺靠谱的。”
说起来,这种同学之间的介绍确实比网上漫无目的地寻找要可靠得多。毕竟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彼此之间有个基本的信任基础。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就是在篮球场上认识了他现在的创业伙伴,两个人一个懂技术,一个懂营销,合作得天衣无缝。
不过这种学生之间的约见也需要些技巧。我表妹就说过,最好提前说清楚具体要求和报酬,避免后面产生误会。她第一次约同学做项目时,就因为没把细节谈透,最后差点闹得不愉快。
现在想想,平湖大学城这种学生之间互相寻找合作伙伴的模式,倒像是校园版的资源共享平台。大家各有所长,又都住在附近,联系起来特别方便。我那个学弟现在经常约着几个同学在图书馆讨论室头脑风暴,据说已经做出两个小有成绩的项目了。
昨天下午,我又经过平湖大学城,看到林荫道下的长椅上,几个学生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其中一个拿着笔记本不停记录,另外几人比划着像是在解释创意。这样的场景,在这片大学城里,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落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