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同城喝茶上课,附近品茶学习交流
最近老是听朋友念叨“临清同城喝茶上课”,说是有趣得很。我这人平时就爱喝两口茶,但要说正儿八经地学茶道,还真是头一回。周末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就去瞧瞧这个“附近品茶学习交流”到底是怎么回事。
地方就在老城区的一个小院里,推门进去,茶香扑鼻。七八个人围着长条茶桌坐着,有年轻白领,也有退休的大爷大妈。茶艺师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姐,穿着棉麻衣裳,正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她看见我站在门口,笑着招手:“来吧,刚好第一泡还没开始。”
原来喝茶还有这么多门道
茶艺师先让我们闻干茶香,我凑近一闻,跟平时抓把茶叶扔杯子里完全不是一回事。她说这叫“醒茶”,就像喝红酒要先醒酒一样。旁边的大爷插话:“我喝了大半辈子茶,今天才知道茶叶还要‘叫醒’。”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水温更是讲究。绿茶80度,红茶90度,普洱茶要滚开的水冲下去。我以前可不管这些,统统开水伺候,难怪有时候泡出来的茶又苦又涩。茶艺师一边演示一边说:“茶也是有脾气的,你得顺着它来。”这话说得挺在理,喝茶本来就是个慢功夫,急不得。
最让我开眼的是品茶的步骤。先看汤色,再闻香气,小口啜饮,让茶汤在嘴里打个转。我学着他们的样子,第一次尝出了铁观音的“观音韵”,那种若有似无的兰花香,确实跟牛饮不一样。
坐在我对面的是个年轻姑娘,她说来这儿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想找个地方静心。几杯茶下肚,她的话也多了:“原来总觉得喝茶是老一辈的事,现在发现慢下来喝杯茶,比刷手机舒服多了。”
茶艺师又给我们续了一泡陈年普洱,汤色红亮亮的。她说这茶存了十年,喝起来确实醇厚顺滑,像在喝历史。我突然想到,咱们临清人喝茶的历史可不短,运河文化里就少不了茶。只是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很多老传统都丢了。
两个小时的“喝茶上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临走时,茶艺师给每人包了一小撮今天喝的茶叶,让我们回去自己试试。我拿着那包茶,心里盘算着明天就去买个像样的盖碗,不能再拿玻璃杯将就了。
回家的路上,我特意绕道去了趟茶具店。老板听说我刚去参加了品茶活动,很热心地给我推荐了几款适合新手的茶具。结账时他说:“现在像你这样愿意静下心来学茶的年轻人不多了。”我笑了笑,没告诉他其实是因为那场临清同城喝茶上课让我开了窍。
晚上在家,我按照白天学的方法泡了杯茶。水汽袅袅升起,茶香慢慢散开,突然觉得这个周末过得特别充实。邻居来串门,看见我在那儿有模有样地泡茶,惊讶地问:“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讲究了?”我给他也倒了一杯,两个人在茶香里聊了半宿。
现在每个周末,我都会留意附近品茶学习交流的活动。有时候是专门的茶道课,有时候就是几个茶友凑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慢慢地,我认识了更多爱茶的人,家里的茶叶罐子也越来越多了。老婆说我走火入魔了,我倒觉得,找到这么个既能放松又能长见识的爱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