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弥勒服务巷子名称
弥勒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
前两天和街坊老陈喝茶,他忽然问我:"你说咱们弥勒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来着?就是以前总去修鞋的那条。"我端着茶杯的手停在空中,愣是想了半天。这问题突然把我拉回到二十年前的时光里。
那条巷子其实没有正式名字。老居民都叫它"服务巷",因为巷口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就写着"便民服务"四个字。巷子不深,约莫百来米,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最神奇的是这里藏着各种手艺师傅,修鞋的老周、裁缝李婶、配钥匙的小赵,还有会修老式收音机的王大爷。
记得小时候常被母亲派去服务巷补书包。李婶总会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睛:"又是你小子,这次是爬树扯破的还是打架撕坏的?"她飞针走线时,挂在墙上的剪刀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像在打拍子。补好的地方反而比原来更结实,现在想来,那针脚里缝的都是人情味儿。
巷子最里头是王大爷的收音机铺子,工作台上摆满各种零件。有次我好奇问他为什么只修收音机,他慢悠悠地说:"这东西会说话啊。"后来才懂,他修的不是机器,是老人们与外界连接的念想。现在智能手机遍地,但那些捧着收音机听戏的老人,依然会准时出现在他的小店。
其实弥勒服务巷子名称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更深的意味。去年旧城改造,这条巷子差点被划入拆迁范围。老街坊们联名写信,说这里不单是条巷子,更是弥勒人的记忆博物馆。最后政府采纳建议,保留了巷子原貌,还给老师们统一换了新招牌。
上周特意回去转了转,发现巷子里多了几家新店铺。做手机贴膜的小伙子挨着修表摊,代收快递的便民点开在裁缝铺隔壁。老周还在修鞋,不过添了台护理运动鞋的机器。他笑着说:"现在年轻人鞋贵,得用新法子伺候。"
黄昏时分,巷口飘来烤红薯的香气。放学的小孩围着糖画摊子,和二十年前的我们没什么两样。或许弥勒服务巷子名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鲜活的日常还在继续。青石板路上依然响着脚步声,老师傅们的工具声,还有街坊间的问候声。
临走时看见巷子墙上的新牌子,除了"便民服务巷",还多了行小字:"始建于1982年"。算算日子,这条巷子比我的年纪都大。它像棵老树,年年发新芽,树荫下永远聚集着需要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