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学院外援女,学院外部女性合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3 14:14:17 来源:原创内容

校园里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我站在教学楼走廊上,听见两位老师正聊着期中教学评估的事。“这次多亏了那位外援老师的创意课堂,”戴眼镜的英语老师边说边比划,“孩子们上课眼睛都亮晶晶的。”

这让我想起上周在食堂偶遇的李老师。她是从沿海某高校来克拉玛依学院短期授课的教授,端着餐盘的手还带着粉笔灰。“刚开始真不习惯这里干燥的气候,”她笑着擦擦额角,“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应让我特别感动。”她设计的互动教学法让原本沉闷的文学课变得生动起来,连最内向的学生都愿意举手发言了。

跨地域的教学碰撞

说起来,这样的学院外部女性合作者在我们学校还真不少。教师公寓里就住着叁位从不同省份来的女教师,我们私下都叫她们“叁朵金花”。王老师来自东北,总能把复杂的理论编成顺口溜;陈老师从江南水乡来,她指导的学生作品总带着独特的细腻感;最年轻的小刘老师虽然才二十八岁,却已经带着学生拿了好几个创新奖项。

记得有次听陈老师的公开课,她正在讲解古代诗词。教室里飘着淡淡的墨香,她不像在讲课,倒像在和学生们聊天。“你们想想,如果李白发朋友圈,‘举杯邀明月’下面会收到什么评论?”同学们顿时笑成一片,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种教学方式,确实给我们这些本地老师带来不少启发。

不过合作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有些家长担心,外来老师不了解本地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位家长直接在家长群里说:“这些外来的老师,待不了多久就要走的吧?”这话传到李老师耳朵里,她不但没生气,反而在下次家长会上拿出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我会一直带到孩子们毕业,”她说得特别诚恳,“而且正在跟着本地老师学维吾尔语呢。”

现在想想,这些学院外部女性合作者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她们在适应西北生活的同时,也把各自家乡的教育理念带到了克拉玛依。体育组的张老师上周还组织了一场“南北民俗运动会”,把跳皮筋、踢毽子和草原上的传统游戏结合起来,操场上的笑声隔老远都能听见。

教师休息室的咖啡机旁,经常能看到本地老师和外来老师在交流教学心得。那种氛围很特别,就像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了更美丽的图案。教师发展中心的主任有句话说得在理:“教育就像开窗,多一扇窗,就多一片风景。”

晚自习下课铃响了,我看见李老师还在教室里给几个学生讲解题目。窗外的晚霞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和这座校园渐渐融为一体。或许教育就是这样,不分来自哪里,只要怀着同样的心,就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温暖的印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