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校鸡的暗号,大理大学校园鸡的密语
那个只有“自己人”才懂的信号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那天傍晚,我正抱着书从图书馆往宿舍溜达,就听见路边草丛里传来几声挺特别的“咯咯”声,紧接着,一个同学蹲下身,变戏法似的掏出一点面包屑,几只油光水滑的鸡就蹿了出来。我好奇地多看了两眼,那同学抬头冲我笑笑,说了句:“你也懂这个‘大理大学校鸡的暗号’啊?”我当时就愣住了,啥暗号?给鸡喂食还得对个切口不成?
后来我才弄明白,原来这“大理大学校鸡的暗号”啊,根本不是我想的那种地下接头密语。它指的就是校园里那群散养鸡的“开饭铃”。你可能要问了,鸡叫声不都差不多吗?还真不是。这些鸡被同学们喂得多了,也养成了习惯,对特定频率的呼唤或者拍打书包、饭盒的声音特别敏感。久而久之,那种能把这群小家伙从四面八方召唤出来的独特声音或者动作,就被大家戏称为“暗号”了。谁掌握了这个,谁就好像拿到了和这群校园小精灵沟通的钥匙。
那么,“大理大学校园鸡的密语”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更像是同学们的一种情感投射。你看啊,每天上学放学,都能看到它们悠闲地在草地上踱步,在樱花树下打盹,它们仿佛成了校园生活的一个固定背景板。大家会给它们起名字,比如那只尾羽特别长的叫“凤姐”,那只总爱昂着头挺着胸的叫“常威”。它们的存在,它们的习性,就成了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共同话题。看到“凤姐”带着一群小鸡崽出来觅食,不用多说,相熟的同学互相递个眼神,那意思就是:“瞧,咱校的‘荣誉居民’又出来巡山了。”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不就是一种独特的“密语”吗?
我有时候会觉得,这群鸡和这片校园,和我们这些学生,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我们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它们也习惯了我们的来来往往。它们不像家里养的宠物那样黏人,但也绝不避人,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这种关系很舒服,你不用刻意去维护什么,但它们就在那里,让冷冰冰的水泥建筑群里,多了一丝生气和暖意。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大理大学校鸡的暗号”这个话题,总能在同学们的闲聊中引发会心一笑的原因吧。
所以啊,下次如果你来大理大学,在苍山洱海的美景之外,不妨也留意一下这些不起眼的小居民。看看它们是如何迈着从容的步子,穿梭在青春的人流里。你或许听不懂它们的“语言”,也学不会召唤它们的“暗号”,但你能感受到那份独有的、慢悠悠的校园气息。这份气息,就藏在每一次人与鸡的不期而遇里,藏在同学们谈起它们时那带着笑意的语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