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品茶课程工作室,江阴茶艺学习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11-03 03:20:16 来源:原创内容

周末午后路过天鹤路,总能看到叁五成群的人往一栋白墙黛瓦的建筑里走。起初还以为是新开的茶馆,后来才知道是江阴品茶课程工作室。说来挺有意思,现在年轻人聚会不约咖啡厅,反倒兴起学茶艺来了。

推开工作室的木格玻璃门,茶香就轻轻柔柔地飘过来。不是那种浓烈张扬的香气,更像山间清晨的雾气,若有若无地萦绕在鼻尖。负责茶艺教学的陈老师正在整理茶席,青瓷盖碗在她手里转了个圈,稳稳落在茶盘中央。“很多人觉得茶道太高深,”她笑着递来一杯刚沏的龙井,“其实就像学做饭,火候分寸练多了自然就会了。”

茶香里的慢时光

记得头回来体验时,我看着桌上二十多件茶具直发懵。茶则、茶针、茶漏铺了一桌子,光记名字就够呛。陈老师倒不急着教步骤,先让大家闻干茶香。有位大姐把脸凑近茶荷深深吸气,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我姥姥茶叶罐的味道嘛!”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瞬间,让原本端着的氛围顿时轻松起来。

在江阴茶艺学习工作室待久了发现,每个学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退休的王阿姨专攻普洱茶,总带着小本子记录冲泡心得;年轻的白领小周迷上绿茶,说终于明白手工炒青为什么比机器贵;最让人意外的是高中生小林,学校茶艺社的展演节目,居然是他带着同学们设计的。

茶台前的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注水时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会不自觉地调整呼吸。有次练凤凰叁点头,手腕抖得太急,水溅得到处都是。陈老师过来示范,她提起壶时整个肩膀都是松的:“力道从腰间发出来,不是单靠胳膊使劲。”这句话莫名戳中我——原来泡茶和打太极似的,讲究个整体协调。

现在每周去工作室成了习惯。有时是正经上课,有时就是蹭杯茶喝。阴雨天我们围坐着喝正山小种,聊着家长里短;晴好的下午试新到的碧螺春,看阳光穿过玻璃窗,在茶汤上投下细碎金光。最近工作室添了炭炉,煮老白茶时,噼啪作响的炭火声让人想起童年外婆家的灶台。

前两天看见新学员手忙脚乱地温杯烫壶,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在江阴品茶课程工作室学了这么多。虽然离行云流水还差得远,但至少不会把茶海当废水缸了。其实茶道哪有什么高深莫测呢?不过是找回某种专注的状态——当你盯着水线是否均匀时,确实没空想明天要交的报表了。

上个月工作室办茶会,我们这些半吊子学员居然也像模像样地当起主泡。给客人递茶时,对方惊喜地说这杯铁观音有奶油香。那一刻突然理解为什么陈老师总说:茶席是张画布,每个人都能调出属于自己的颜色。或许这就是江阴茶艺学习工作室最迷人的地方——它让古老的茶道长出新的枝叶,而我们都成了浇灌的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