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约茶上课,济宁品茶学习体验
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济宁约茶上课”的消息,刚开始还纳闷,这年头喝茶都能开课了?正好周末闲着,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还真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上课地点在老城区一个改造过的四合院里,青砖灰瓦配着竹帘,还没进门就闻见茶香。负责讲解的张老师是本地茶艺师,穿件素色麻布衫,说话慢悠悠的:“咱们今天不搞那些虚的,就聊聊怎么把茶喝明白。”这话听着就舒服。
从牛饮到慢品
我平时喝茶都是抓把茶叶扔杯子里,开水一冲完事。看着张老师温杯、投茶、醒茶、冲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喝的都是“洗脚水”。第一泡凤凰单丛入口,那股蜜兰香居然能在喉咙里打转,这才发现原来茶汤真能有“厚度”。
旁边的大姐忍不住感叹:“同样的茶叶,在家泡就是没这个味儿。”张老师笑着往盖碗里注水:“水要沿着边沿慢慢走,急哄哄地砸在茶叶上,再好茶青也要被烫伤的。”这话听着倒像在说做人——我暗自琢磨着,手里的动作不知不觉也慢了下来。
最有趣的是体验环节。每人发了个品茗杯,轮流闻香猜茶。我把鸭屎香认成了铁观音,惹得大家直乐。但错着错着,居然也记住了水仙的兰花香、普洱的樟木香。这种济宁品茶学习体验,比捧着书本死记硬背管用多了。
茶桌即是江湖
中场休息时,大家围着长条茶桌闲聊。穿格子衫的小伙说自己来学泡茶是想追姑娘,戴眼镜的阿姨说儿子嫌她泡茶太浓。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因为“济宁约茶上课”坐在同一张茶桌前,倒真应了那句“茶桌即是江湖”。
张老师给我们续茶时说了个细节:“老茶客看人泡茶,光听注水声就知道功力深浅。”她手腕轻轻一转,水流如丝般滑入盖碗,竟然真没什么声响。我试着模仿,结果水花四溅,果然功夫都在细微处。
后半段讲到茶叶存放,老师抱出个紫陶罐子:“咱们济宁冬天暖气足,绿茶存不好容易走味。找个锡罐放在阴凉处,比放冰箱强。”这些接地气的小窍门,马上被阿姨们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
散场时已是黄昏,捧着老师送的试饮装走在老街上,突然想起今天竟忘了看手机。原来专注做件事的时候,叁个小时也不过是茶凉一盏的工夫。回头看见茶室暖黄的灯光还亮着,突然理解为什么这种济宁品茶学习体验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总要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
现在我家也备了套简易茶具,周末学着老师的手法泡给家人喝。虽然动作还是生疏,但至少知道了什么叫“关公巡城”,什么叫“韩信点兵”。下次要是看到“济宁约茶上课”的活动,或许你也能去坐坐?毕竟有些滋味,光听别人说可是尝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