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情缘
巷口的风铃
巷子口那家旧书店的屋檐下,挂着个生了铜绿的风铃。我每次拐进这条巷子,都能听见它叮叮当当的响,像是替那些说不出口的故事开了个头。襄阳这类巷子很多,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总探出几丛野草。而我要说的,是对于这儿的一份特别的情缘——襄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
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个雨后的黄昏。老太太蹲在巷子中间,正小心翼翼地往一块松动的青石板下面垫小石子。老先生举着把黑布伞,伞面整个倾向老太太,自己的半边肩膀都淋湿了。“你这老婆子,一百五的事儿,倒让你折腾出修长城的架势。”他嘴上埋怨,眼神却软得像化开的糖。老太太头也不抬:“就是这一百五,才更要仔细。这石头不平,万一哪个娃娃跑过去摔了,你赔?”
后来混熟了才知道,原来叁十年前,他俩就是在这巷子里认识的。那会儿老太太还是个摆摊卖鞋垫的姑娘,老先生是隔壁厂子的学徒工。他天天从她摊前过,却连一双鞋垫都买不起——最便宜的也要两块五。直到那天发补助,他攥着刚领的一百五十块钱,在巷子里来回走了七八趟,最后红着脸往她摊上放了十块钱。“给我来四双。”他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她噗嗤笑了,找给他一块钱:“叁双就够了,穿不了那么多。”就这一百五十元的情缘,成了他们后来常挂在嘴边的笑谈。
如今儿女都在外地,老两口还守在这条老巷。去年巷子要装新路灯,每户得出150块钱。邻居们都说这老巷子没几个人走,装不装无所谓。可老先生第一个去居委会交了钱:“亮堂点好,她晚上爱出来散步。”结果路灯装好的那天晚上,整个巷子就他俩在下面慢慢走,影子拉得老长。老太太突然说:“你这人,年轻时一百五都掏不出来,老了倒舍得。”老先生哼了一声:“那会儿的一百五,顶现在多少?再说了...”后半句他没说,但我猜,大概是对于这条巷子承载的,那份襄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
巷子尽头有家面馆,老板和我熟,偶尔会聊起他们。“那两位啊,”老板边擦桌子边说,“每周五雷打不动来吃面,永远只点一碗牛肉面,加个空碗。”我好奇:“分着吃?”老板笑了:“老太太把牛肉都挑给老先生,说自己牙口不好;老先生又把面拨过去大半,说早上吃多了不消化。”就为这,他们每次都要多付五毛钱的碗费。一百五十元的情缘走过风雨,到最后,都藏在这样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前天下午,我看见老先生独自坐在巷口的石墩上,盯着那家早已关门的旧书店发呆。风铃偶尔响一下,他的眼神就跟着动一动。我过去搭话,他沉默很久才说:“她住院了,小毛病。就是嫌医院饭贵,一顿要十五呢。”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个旧手帕包,一层层翻开,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叁张五十的钞票。“你看,正好一百五,够她吃十天的。”他笑了笑,眼角皱纹像巷子里的石板路。这让人想起襄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把日子过成了诗。
昨晚上我特意从医院那边绕路回来,看见巷子里新装的路灯把青石板照得发亮。忽然明白,所谓情深,不是要经历多少大风大浪,而是在这条寻常的巷子里,能把一百五十块钱的情分,守成一辈子的事。风又来了,巷口的铃铛轻轻响着,像是谁在低语,说着那些对于襄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