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宜兴大学城附近有炮楼之称

发布时间:2025-11-06 10:10:51 来源:原创内容

那天和朋友聊起大学生活,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宜兴大学城周边那些特别的建筑上。朋友突然压低声音说:“哎,你知道那边有几栋楼,大家都叫它‘炮楼’吗?”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立马浮现出抗战神剧里那种碉堡的形象。

后来特意去转了一圈,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谓的“炮楼”,其实就是几栋紧挨着大学城的居民楼。这些楼外表看着普普通通,但位置实在太好了,就在学校围墙外边,走几步就能到。楼不高,大概六七层的样子,阳台密密麻麻的,晾着的衣服在风里飘来飘去。

“炮楼”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问了好几个同学,没人能说清这个外号的确切来源。有个学长推测,可能是因为这些楼栋的位置和造型——它们恰好立在大学城几个出入口的必经之路上,像哨卡一样。也有同学开玩笑说,大概是以前的学生嫌房租贵,自嘲住在这种“战略要地”,得随时准备和房东“战斗”吧。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宜兴大学城附近有炮楼之称时,我心里还挺别扭的。毕竟这个称呼带着点戏谑,甚至有些不尊重的意味。但住在那边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早就习惯了,有时候约人串门,直接就说“我在炮楼叁楼”,对方立马明白方位。

这些楼里住的基本都是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楼道里总能闻到各种味道——这家在炒辣椒,那家在煮泡面,偶尔还能闻到打印店特有的油墨味。晚上站在楼下往上看,每个窗户透出的灯光都不太一样,有的冷白,有的暖黄,能猜到里面的人在做不同的事:复习、打游戏、聊天,或者赶明天要交的论文。

小张是我在那边认识的毕业生,他和两个同学合租在“炮楼”的一套叁居室里。问他为什么选择这里,他掰着手指头数:离实验室近,中午能回来睡个午觉;楼下全是小吃店,不用吃食堂;最关键的是房租比对面小区便宜叁百块。“就是隔音差了点,”他苦笑,“隔壁打喷嚏都能听见,更别说吵架了。”

“炮楼”里的烟火气

这些被戏称为宜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的建筑,其实承载了很多学生的真实生活。每扇门后面都是一个临时组建的小家,有欢笑也有矛盾。阳台上的绿植、窗口晾晒的球鞋、门把手上的外卖单,都是生活的痕迹。

有段时间,我经常去那边找同学。傍晚时分最热闹,下班放学的人都回来了。电梯里挤满了人,有的提着菜,有的抱着快递箱。楼道里飘着饭香,还能听到各地方言——四川话、东北腔、吴侬软语,像个小型的方言博物馆。

住在七楼的小王告诉我,他最喜欢下雨天坐在窗前看校园。从这个角度望出去,能看见图书馆的尖顶和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虽然已经毕业两年了,但住在这里,感觉还和学校连着。”他说这话时,窗外正好飘雨,校园笼罩在薄薄的水雾里。

这些建筑确实老了,墙皮有些剥落,电梯偶尔会卡住。但它们就像个过渡地带,连接着校园和社会。很多学生从这里开始学会独立生活,第一次和房东打交道,第一次自己交水电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管理一个“家”。

如今再听到有人提起宜兴大学城附近有炮楼之称,我已经不会感到奇怪了。这个称呼或许不够文雅,但它确实成了这一带学生共同的记忆符号。每次路过,都能看到新的面孔搬进搬出,故事在不断更新,只有那几栋楼还静静地立在那里,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

或许再过几年,这些楼会被拆掉,建成更现代化的公寓。但相信在很多人心里,对于“炮楼”的记忆不会消失——那些狭窄却温暖的房间,那些深夜的畅谈,那些青春里最真实的烟火气,都已经深深印在了大学时光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