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俗称碉堡区

发布时间:2025-11-03 08:43:34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年我们喊过的地名

刚到冀州大学城报到那会儿,总听学长学姐们指着东边几栋筒子楼说“炮楼那边”。起初我挺纳闷,这名字听着怪吓人的,难道以前真是军事要塞?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因为那几栋楼又高又窄,窗户密密麻麻像射击孔,学生们就给起了这么个形象的外号。?

要说这“炮楼”的来历,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当时大学城刚建成,周边都是荒地,就那几栋私人盖的出租楼孤零零立着。最早住进去的都是考研的学长,他们白天泡图书馆,晚上回屋继续挑灯夜战。有同学打趣说,看那亮灯的窗户,像不像炮火连天的战场?一来二去,“炮楼”这称呼就在学生间传开了。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顺着炮楼往南走两个路口,还有片被称作“碉堡区”的地方。这儿其实是片老式居民区,红砖楼挨得特别近,楼道窄得两人并肩都费劲。第一次去找同学时,我在那些七拐八绕的小巷子里转了半小时,真有种在迷宫里找出口的感觉。

住在碉堡区的李阿姨告诉我,她家在这开了十几年小卖部。“学生们常来买泡面、复印资料,有时半夜都能听见他们背书的声音。”她说这些楼当年是给附近工厂职工建的,现在八成租客都是学生。虽然条件简陋,但胜在房租便宜,单间每月才叁百块。

记得有次去碉堡区找学弟借书,正碰见房东在修水管。老师傅边拧螺丝边念叨:“这楼比你们年纪都大,墙皮掉得跟头皮屑似的。”可就是这样老旧的地方,窗台上都摆着绿植,晾衣绳挂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莫名透着股韧劲儿。

其实无论是炮楼还是碉堡区,都藏着不少学生的青春记忆。北门王叔的煎饼摊,凌晨四点就亮起灯;拐角打印店老板永远记得哪个专业的论文格式;那家川菜馆的宫保鸡丁,被历届学生评为“治愈系美食”。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拼凑成了大学城特有的生活图景。

去年炮楼其中一栋要拆迁,很多毕了业的学长姐专门跑回来拍照。班长老陈摸着剥落的墙皮说,当年他在这儿租的房子只有八平米,却塞下了叁个考研党的梦想。现在他们一个当了工程师,一个留校任教,还有个去了深圳创业。

或许在旁人眼里,这些地方不过是破旧的城中村。但对经历过的人来说,炮楼里通宵复习的夜晚,碉堡区巷口的桂花香,还有那些并肩走过的青石板路,都是青春最真实的注脚。每当晚课结束,看见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就像看见无数个正在发光的未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