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河100米内学生约,纳河百米附近学子邀

发布时间:2025-11-03 18:34:38 来源:原创内容

这两天路过纳河,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河岸边隔几步就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有的抱着书本念念有词,有的举着手机拍来拍去。走近了才听见他们在商量周末的读书会,原来都是附近几所大学的孩子。

要说这纳河百米范围可真成了香饽饽。东边师范学院的姑娘们喜欢在梧桐树下练口语,西边工大的男生总爱在石阶上讨论实验数据。最妙的是河堤拐弯处那片草坪,每到黄昏就坐满带着乐器的艺术生,吉他声飘过水面,连钓鱼的大爷都会跟着打拍子。

河畔偶遇的惊喜

上周叁下午,我撞见几个穿文化衫的男生正在布置展板。上前搭话才知道,他们是医学院大二学生,打算在河滨长廊办防溺水科普展。戴眼镜的组长挠着头说:"本来申请了学校礼堂,但总觉得在河边讲课更接地气。"说着掏出模拟教具演示起来,路过的小朋友立刻围成圈。

这种鲜活的教学场面,在围墙里的教室确实很难见到。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边发宣传单边告诉我,她们统计过,每天经过这段河岸的居民超过五百人。"比在校园里摆摊效果好叁倍呢!"她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白大褂衣角被河风轻轻掀起。

其实不光是学生,附近居民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晨练的王阿姨现在总会多带两瓶矿泉水:"那些孩子讲起课来嗓子冒烟,看着心疼。"修自行车的张师傅甚至在摊前挂了小黑板,专门给学生留活动通知。这种默契,倒像是达成了某种特殊的纳河百米附近学子邀约。

昨天傍晚我又去转悠,恰巧遇见师范学院的学生在排练心理剧。穿碎花裙的女生正在演示如何缓解焦虑,她让观众把手掌贴在古老的河栏上:"感受这种凉丝丝的触感,是不是就像把烦恼都交给了河水?"围观的上班族们真的跟着做起来,夕阳把每个人的轮廓都镀得毛茸茸的。

或许正是这种流动的温情,让纳河100米内学生约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没有行政安排,没有强制要求,就像河水源源不断地流淌,知识、创意与善意就在这样的空间里自然生长。当教与学的边界被河水柔化,教育反而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