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茶艺课堂体验
走进津市实验中学那间飘着茶香的教室,十几个学生正围着长条茶席忙碌。玻璃壶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穿藏青色校服的女孩小心翼翼捏着盖碗边缘,金黄的茶汤从缝隙缓缓流出。隔壁座的男生凑近闻香杯,深深吸了口气——这可不是什么兴趣社团活动,而是他们这学期新增的必修课。
“刚开始觉得特新鲜,泡茶还能算正经课?”高二的李明挠着头说,“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节课。放下数学题,安安静静摆弄茶具,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从手忙脚乱到气定神闲
记得第一堂课,教室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有同学把茶海当废水桶,差点把刚泡好的茶倒进去;有人握盖碗太用力,手指被烫得通红。教茶艺的陈老师也不着急,就让大家先玩着看:“你们就当是来喝茶的,别想着上课。”
慢慢地,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孩子们发现,注水时高冲低泡真的会影响茶味;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的样子,像极了慢镜头里的花开。班长小琳笑着说:“现在我做题前都会先想想泡茶的要领——心静,手稳,看准时机。”
这种变化让班主任很惊喜:“以前课间男生都在走廊打闹,现在居然围在一起讨论哪种绿茶更适合用上投法。有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会主动给爷爷奶奶泡茶了。”
茶香里的另一本书
这门课不光是教泡茶技巧。上个月讲茉莉花茶,陈老师带着大家听了一段苏州评弹;这周泡冻顶乌龙,教室投影上放着台湾茶山的纪录片。语文课代表在周记里写:“原来一片茶叶里,藏着地理、历史、甚至诗词歌赋。”
最让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实践环节。学校专门开辟了小茶园,每个班认领几棵茶树。从春天采茶到秋天修剪,学生们亲手参与全过程。劳动课上,大家戴着草帽学习怎么识别茶叶老嫩;生物课上,老师拿着茶叶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知识就这样自然地融进了生活。
当然也有小插曲。有次两个男生争论泡茶水温,差点吵起来。陈老师不急不慢地重新烧水,同样的茶叶用不同温度各泡一壶:“尝尝看,谁的方法更好?” 结果两杯茶各有特色,两个孩子反而成了茶友。
窗外梧桐叶渐渐变黄,教室里的茶香却越来越浓。学生们依然会在数学课上皱眉,在英语单词前发愁,但当他们回到茶艺课堂,端起那杯自己泡的茶,脸上总会浮现出这个年龄少有的从容。也许很多年后,他们早已忘记二次函数公式,但一定会记得某个午后,阳光斜照进教室,杯中茶香袅袅升起的那一刻。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不是把所有孩子变成同一个模子,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