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学生品茶上课,学子课堂茶韵体验
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落在桌面上那只青花瓷杯沿,热气带着茶香袅袅升起。这不是什么茶艺社活动,而是鹿泉中学每周叁的常态——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泡起了龙井茶。
记得第一次听说要带茶具上课时,班里炸开了锅。"该不会以后上课能嗑瓜子吧?"坐在后排的男生打趣道。李老师却笑眯眯地摆开一排茶具,"今天咱们不急着讲课文,先学怎么把一杯茶泡好。"
当茶香飘进课堂
说来也怪,自从教室里飘起茶香,那些原本坐不住的同学竟能安静下来了。握着温热的茶杯,听着老师讲解《赤壁赋》,仿佛能看见苏东坡月下泛舟的画面。"你们现在尝到的回甘,就像文中'遗世独立'的意境,需要慢慢体会。"李老师总能把茶的味道和文字联系起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习《茶经》那堂课。我们边泡茶边读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突然就理解了古人为什么对水质这么讲究——当用不同水泡出的茶汤在舌尖绽放,那种差异真不是文字能完全描述的。
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节特别的课。同学们会轮流带自家种的茶叶,有的带来爷爷炒的碧螺春,有的带来妈妈珍藏的白茶。每当我们品茶上课,教室里就多了份家的温暖。
小王以前总说古文枯燥,现在却能捧着茶杯摇头晃脑地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他说,自从实实在在地闻过茶香、尝过茶味,那些描写茶叶的古诗突然就鲜活起来了。这大概就是鹿泉学生品茶上课的魅力所在吧,让文字从纸面上立起来,变成可以触摸的滋味。
茶具相碰的清脆声,和着琅琅书声,成了我们教室独特的背景音。偶尔有隔壁班同学好奇张望,我们都会得意地举举茶杯——这可是我们班的"特权"。
说来也奇妙,通过这片小小的树叶,我们不仅学会了泡茶的手艺,更懂得了什么叫"慢下来"。以前读书总是急着把内容"灌"进脑子,现在却学会了像品茶那样,让知识在思考中慢慢舒展、沉淀。这种学子课堂茶韵体验,大概会成为我们青春记忆里最特别的一页。
记得有次区里领导来听课,正好赶上我们的茶课。看着同学们从容地温杯、置茶、冲泡、分汤,那位领导忍不住也接过一杯。他惊讶地发现,学生们不仅能准确说出茶的特点,还能引用叁句古诗来形容茶香。后来听说,这个"茶香课堂"的模式要在全区推广呢。
转眼这个实验已经进行了大半年。教室窗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具,书架旁多了个小茶柜,就连班级日志里都夹着干茉莉花。这些细节无声地记录着我们的改变——从毛手毛脚地把茶叶洒满桌,到如今能稳稳地执壶分茶;从只会说"好喝",到能品出不同茶叶的层次。这片东方树叶,就这样悄悄地把文化种进了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