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喀什学生800元通话3小时
“喂,你听说那个喀什初中生的事了吗?”课间休息时,前排的同学突然转过身来,压低声音问我。
我摇摇头,咬了一口手里的面包。教室窗外的白杨树被风吹得沙沙响,九月的喀什已经有了秋天的凉意。
“有个初中生,花了800块钱,就为了打叁小时电话。”他神秘兮兮地说,“不是给家人,不是给同学,你猜是给谁?”
跨越千里的对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通电话的另一头,是远在云南山区的一个同龄孩子。两个人素未谋面,却在那个下午聊了整整叁个小时。
说实话,刚听说这件事时,我和很多人一样,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是不是被骗了?800块啊,够买多少本漫画书,吃多少顿抓饭了。一个初中生哪来这么多钱?又为什么要花在陌生人身上?
带着这些疑问,我找到了事件的“主人公”——阿迪力,一个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维吾尔族男孩。
“那是我攒了两年的零花钱。”阿迪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妈妈给我的早饭钱,我每天省下一两块。本来想买双新球鞋的。”
叁小时里聊了什么
我问他,叁个小时都聊了些什么?毕竟现在大家发微信都是几个字几个字地往外蹦,能和陌生人聊这么久,实在让人好奇。
“刚开始就是随便聊聊。”阿迪力回忆道,“他问我喀什的天空蓝不蓝,我问他云南的山有多高。后来我们说到了各自的学校,说到了未来的梦想...”
他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眼睛望向窗外。操场上,几个男生正在踢足球,奔跑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你知道吗,他说他从来没走出过大山。我就给他讲我们喀什的老城,讲那些弯弯曲曲的巷子,讲香喷喷的烤包子。他说等长大了,一定要来喀什看看。”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这800元3小时电话,对阿迪力来说,买的不是通话时长,而是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在这个视频通话如此方便的时代,为什么选择最传统的语音通话?阿迪力的理由很简单:“听着声音,反而更能想象对方的样子。就像收音机里的故事,留了点想象的余地。”
那天挂掉电话前,云南的男孩对阿迪力说,这是他第一次和新疆的朋友聊天。原来在电视上看到的新疆,和真正的新疆这么不一样。
这句话让阿迪力想了很久。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喀什学生愿意用800元换取3小时通话的原因——打破那些看不见的隔阂,让远方的同龄人听到真实的声音。
这件事慢慢在校园里传开了。有人不理解,有人觉得浪费,但更多同学开始思考:如果是我,会不会也愿意用积蓄,去结识一个千里之外的朋友?
教导主任在一次晨会上提到了这件事,他没有批评阿迪力,反而说:“有时候,最珍贵的知识不在课本里,而在我们与他人的真诚交流中。”
现在,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开始和外地学生通信。不是电子邮件,而是手写的信。他们说,等待回信的感觉很奇妙,就像种下一颗种子,然后耐心地等待它发芽。
阿迪力还是那个普通的初中生,照样为数学题发愁,照样在体育课上跑得满头大汗。只是偶尔,他会望着远方出神,大概是在想,那个云南的朋友此刻正在做什么。
有时候我会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丢失了什么?一条微信几秒钟就能发出去,可真正的交流,却需要慢下来,需要付出时间和真心。
那800元3小时电话,早就结束了。但它带来的回响,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这个边疆小城的校园里,荡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