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微信附近人500元一次,格尔木微信附近人服务500元
最近在格尔木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些对于微信附近人的闲话。那天在茶馆歇脚,隔壁桌两个中年男人压低声音聊得起劲,说什么“格尔木微信附近人服务500元”,听得我心里咯噔一下。
说实话,第一次在附近人功能里刷到这种明码标价的账号,我还以为是看花了眼。头像是个浓妆艳抹的姑娘,个性签名直白得吓人,直接写着“格尔木微信附近人500元一次”。这年头,连遮遮掩掩都省了?
藏在屏幕后的交易
出于好奇,我试着点开几个类似账号。发现他们通常凌晨比较活跃,朋友圈要么是酒店定位,要么是些暧昧不明的夜景。有次我装作问路搭话,对方叁句不离主题,反复强调“服务到位”“绝对保密”。
更让人纳闷的是,这些账号生命力特别顽强。今天刚举报成功,明天又冒出新的。有熟识的便利店老板悄悄告诉我,这些人大都是用虚拟号码注册的微信号,根本不担心被封。
你说他们图什么呢?就为那500块钱?冒着违法的风险值得吗?我倒是听说有些背后有组织在操控,专门挑格尔木这种流动人口多的城市下手。
街角听到的真心话
上周在昆仑广场遛弯,偶然听见两个年轻人在长椅上叹气。穿蓝衣服那个说,他表哥就是被这种“格尔木微信附近人服务500元”给骗了,转了钱就被拉黑,连人影都没见着。
这种事还真不少见。派出所的朋友私下说,每个月都能接到几起类似报案。受害者往往碍于面子不敢声张,只能吃哑巴亏。那些骗子就是抓住这种心理,才敢这么明目张胆。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能把刷附近人的时间,拿去认识真实世界的邻居该多好。我们小区活动室天天有下棋的大爷,广场上跳锅庄的阿姨也热情,何必在虚拟世界里找不自在?
其实吧,正经人用微信附近人,多是问问周边美食,找打球搭子。我就靠这个认识了现在每周踢球的球友。可偏偏有人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弄得现在一提起附近人,大家都用古怪眼神看你。
昨天又看到个新闻,说外地破获了个利用社交软件诈骗的团伙。他们就是把头像换成美女,专门在宾馆附近搜索目标。看完我就想,这不就跟咱们这儿的情况一模一样吗?
夜深人静时我常琢磨,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陷阱,还有人前仆后继地上当?也许是寂寞作祟,也许是侥幸心理。但说到底,真诚的交友哪有明码标价的道理?
下次你再在格尔木刷到那种直白的账号,不妨多留个心眼。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没有值500块的“缘分”。与其冒着风险找刺激,不如去巴音河畔走走,那儿傍晚总有很多散步的年轻人,笑容比手机屏幕真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