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新茶嫩茶已到店,新茶到店鲜爽正当时
路过街角那家茶叶店时,橱窗上新贴的"增城新茶嫩茶已到店"海报格外醒目。老板娘正端着竹筛在门口挑茶,青翠的嫩叶在晨光里泛着细茸茸的白毫,空气里浮动着似有若无的清香。
推门时风铃叮当作响。老板娘抬头笑道:"今年头批乌叶单丛,今早刚开箱。"她拈起两片卷曲的茶叶放在我掌心,"你摸摸这湿度,闻闻这山场气。"
春茶如约
茶叶在掌心微微回软,带着冷链运输后的凉意,却掩不住那股子鲜灵。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增城茶园看到的景象——清明前的茶垄笼罩在晨雾里,采茶人指尖轻掐,只取那枚"两叶一芯"。
"今年倒春寒,茶芽发得慢。"老板娘边说边摆开白瓷盖碗,"但慢有慢的好处,内涵物质积累更足。"沸水冲入的瞬间,兰花混合蜜薯的香气砰地炸开,像把整个春天的山野都收进了这间小店。
茶汤是清亮的浅金色,入口丝滑,喉韵里还留着淡淡的甘蔗甜。这种鲜爽劲儿,确实只有新茶到店头几天才尝得到。老板娘家叁代做茶,说起茶叶就像在聊自家孩子:"每批新茶脾气都不一样,这批乌叶单丛啊,得用95度的水,沿着杯壁慢慢冲。"
时鲜之味
窗外飘起细雨,店里陆陆续续来了几位熟客。穿唐装的老先生一进门就熟门熟路地往茶台边坐:"听说增城新茶嫩茶已到店,我遛弯特意绕过来的。"他小心地呷了口茶,眯起眼睛品味良久,"对了,就是这个岩韵。"
旁边年轻姑娘是头回来,好奇地问新茶该怎么保存。老板娘从柜台取出锡罐:"就像照顾娇气的小娃娃,怕光怕潮怕串味。现在买回去放冰箱,到中秋节拿出来喝,还能留着七八分鲜爽。"
其实喝茶这件事,讲究的不是多懂行,而是那份对口感的诚实。有个小伙子的评价特别生动:"前调是青草香,后调居然喝出烤红薯的甜味儿。"把大家都逗笑了。这种直接而鲜活的感受,或许才是品茶最本真的乐趣。
雨渐渐大了,茶叶在盖碗里舒展开来,露出肥厚的叶底。老板娘又续了道水:"好茶耐泡,这泡该出枣香了。"茶汤在舌面滚过,确实泛起类似干枣的温润甜香。墙上的老钟滴答走着,在这个春雨绵绵的午后,一杯增城新茶嫩茶已到店的消息,就这样通过茶客们的口耳相传,飘进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