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上课喝茶资源,康定学习品茶素材
说到康定,你脑子里是不是立马飘过"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旋律?但今天咱聊点不一样的——在康定上课还能喝茶,这事儿听着就挺新鲜。
前两天和朋友视频,他人在康定做支教老师。镜头一晃,我瞅见他办公桌上摆着套别致的茶具,旁边还有本翻旧了的教材。"你们上课还泡茶?"我挺纳闷。他笑着端起茶杯:"这叫因地制宜!"原来他们学校最近开了门特别课,专门带着孩子认识本地的茶叶资源。
课堂飘茶香
你能想象吗?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教室里,老师讲着讲着课文,突然从讲台底下掏出个陶罐。"同学们看,这就是咱们后山产的青茶。"孩子们小脑袋凑成一圈,盯着老师手里的茶叶看。教室窗台上晒着几簸箕新采的茶青,阳光透过窗棂,把茶叶的脉络照得透亮。
有个扎辫子的小女孩站起来说:"我奶奶炒茶时,满院子都是香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这个说家里存着老茶饼,那个讲过年时喝的酥油茶。老师顺势翻开语文书:"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春茶》,说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啊。"
茶叶里品乡愁
我朋友后来跟我说,自从把康定上课喝茶资源带进课堂,孩子们写作文都生动多了。以前写"我的家乡",叁句话就写完,现在能捧着茶叶细细描述:"茶汤是金黄色的,像早晨太阳照在折多河上的光。"
最近他们在整理康定学习品茶素材,准备编成本土教材。说来有趣,收集资料时在老街茶馆里,碰到位藏族老爷爷。老人听说要教孩子认识本地茶,颤巍巍地从藏袍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二十年前的手写茶谱。"拿去吧,"他说,"让娃娃们记得咱们康定的味道。"
现在他们的课外活动可丰富了。春天组织学生去茶山实践,孩子们挎着小竹篮,学怎么一芽一叶地采茶。回到学校,劳动课上教炒茶,茶艺课学冲泡。最受欢迎的是跨学科项目——数学课算茶叶产量,地理课讲茶树生长环境,美术课干脆把课堂搬到茶园写生。
隔壁班老师见了,也琢磨出新点子。历史课讲到茶马古道,直接带着学生去古道遗址现场教学。孩子们站在青石板上,听着当年马帮的故事,手里捧着本地热茶,那段历史仿佛就在茶杯里活了过来。
其实细想想,这哪是在上课啊,分明是把整个康定都变成了课堂。茶叶成了连接知识和生活的纽带,孩子们在茶香里,既学到了课本知识,更记住了家乡的模样。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啃书本有意思多了,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