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小巷子玩辩辩快餐,廉江小街尝辩辩速食

发布时间:2025-11-04 06:55:32 来源:原创内容

穿过廉江那条最热闹的人民大道,拐进旁边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世界仿佛突然按下了慢放键。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老房子的墙根爬着绿茸茸的苔藓。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用我半懂不懂的廉江白话闲聊着。空气里飘着一股说不清的复杂味道——谁家阳台晾晒的咸鱼混着墙角白玉兰的清香,还有远处大排档传来的镬气。

我今天是专程来找点不一样的东西。朋友神秘兮兮地推荐,说这条巷子里藏着本地人才知道的“辩辩快餐”。不是指那个聊天软件,而是形容那种上菜速度像蚕蚕消息一样快,味道又让人忍不住想“滴滴”再来一份的小店。

巷子深处的烟火气

往深处走了百来米,果然看见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店。门口支着两口大锅,热气腾腾的。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人,系着有点发黄的围裙,正麻利地颠着炒锅。火焰“噗”地窜起半米高,把他额角的汗珠照得发亮。

“食咩啊?”他头也不抬地问,手上的动作没停。我看了眼墙上手写的菜单,字迹有些模糊了。“来份猪杂炒粉吧,要快。”

“叁分钟。”他简短地回了一句,抓起案板上切好的配料扔进锅里。“滋啦”一声,香味瞬间炸开。

真的就在叁分钟左右,一盘热气腾腾的炒粉端到了我面前。粉条油亮亮的,猪肝、粉肠铺得满满当当,还撒了一把葱花。尝了一口,镬气十足,粉条炒得恰到好处,既入味又不烂。这种味道,大概就是街坊们常说的“有锅气”吧。

隔壁桌的大爷看我吃得香,笑眯眯地搭话:“后生仔,识货哦。这条街就数他家的辩辩快餐最正点,我吃了十几年咯。”

我边吃边想,这种藏在市井深处的味道,确实比商场里那些连锁店有意思多了。每一口都带着这座小城特有的生活气息,是那种标准化料理包永远做不出来的味道。

换个地方,还是那个味儿

第二天我又去了朋友说的另一个地方——离这条巷子不远的民主路小街。这条街更窄些,两旁挤满了各种小店。找到了那家同样做辩辩速食的铺子,门面稍微大一点,但也简陋得很。

老板是个年轻些的小伙子,听说他是巷子里那位老师傅的徒弟。“我师父教了我叁年才让我自己开店,”他一边给我炒河粉一边说,“火候、调味,差一点都不行。街坊们的嘴最刁了。”

我尝了尝他炒的牛肉河粉,确实和昨天那家有八九分相似,都是那种猛火快炒出来的爽利劲儿。但细品之下,又有些许不同——他多放了点豆芽,口感更脆生;辣椒也给得豪爽些。

“不能完全照搬师父的,”小伙子擦着汗笑道,“得有自己的特点嘛。不过精髓不能丢——料要新鲜,火要够旺,动作要快。这才是辩辩速食的根本。”

正说着,一个外卖小哥急匆匆地跑来取餐。“阿强,老客人的套餐好了没?”看来这条小街上,知道这家辩辩速食的人还真不少。

两家店,同出一脉,却又各有特色。就像廉江这座小城,既守着老传统,又悄悄生长出新的枝叶。坐在油腻的小桌子前,听着周围的嘈杂声,看着老板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也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模样。

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店,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就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味道,在这座小城里扎下了根。它们做的不仅是生意,更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陪伴。就像那位老师傅说的:“街坊们吃习惯了,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离开的时候已是黄昏,小巷里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两口大锅依然在冒着热气,老板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明天,后天,大概很多个明天的明天,这里依然会飘着熟悉的炒粉香味。这种看似平常的坚守,或许就是小城最打动人的地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