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男人喜欢的小巷子,广安男士偏爱的胡同
那些被岁月浸润的青石板
巷口老榕树的须子垂到墙头,下午四点的阳光刚好能斜斜地照进巷子深处。穿工装裤的大叔拎着鸟笼慢悠悠走过,笼里的画眉叫得正欢。这是广安男人下班后最爱逛的地方——不是商场,不是广场,而是这些藏在城市脉络里的小巷。
你说怪不怪?现在满大街都是网红餐厅、精品超市,可他们偏偏就爱往这些窄窄的巷道里钻。老陈在电力公司干了叁十年,每周雷打不动要去正通巷转两趟。“在这儿走走,比喝什么降压药都管用。”他摸着斑驳的砖墙这么说。墙缝里长着青苔,雨水冲刷出的纹路像幅地图,记录着这条巷子五十年的风雨。
往深处走,剃头铺子的推子声嗡嗡响着。老师傅手法利落,十分钟搞定一个平头,收费才十五块。等着理发的老主顾就坐在塑料凳上聊天,从燃气费涨价聊到孙子的月考成绩。这种随意的家常里短,在写字楼的电梯里可听不见。
再往前是家竹器店,老板手指翻飞,竹篾在他手里听话得像面条。买了个菜篮子的张哥说:“这种篮子透气,青菜放里面不容易蔫。”他媳妇在超市买了个塑料的,到底还是让他拿回来退了。倒不是钱的问题,就是觉得老手艺做出来的东西,用着顺手。
胡同里的烟火人生
傍晚五点,炊烟的味道开始在各家厨房飘荡。李嫂站在门口喊儿子回家吃饭,那声音能传遍整条胡同。几个男人蹲在棋摊前,楚河汉界杀得正酣。“将!”王叔一子落定,得意地掏出烟盒,却又被旁边看棋的老伴一把夺去:“医生怎么说的?又忘?”在广安男人偏爱的胡同里,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也活在人情的暖意里。
开面馆的赵老板最懂这些老主顾的喜好。老周来了不用点单,直接上面,辣子多放一勺,不要香菜。 “他们来吃的不是面,是习惯。”赵老板擦着桌子,眼睛眯成一条缝。这些开了二十年的小店,早就成了街坊们的生活驿站。有人专门跨区开车过来,就为吃这口熟悉的味道。
最热闹的要数巷尾那棵黄桷树下。夏天摆着竹椅、茶几,几个退休教师天天在那儿喝茶下棋。他们聊的不是国家大事,就是谁家的泡菜做得最好。路过的人总要停下打个招呼,聊上几句。这种邻里关系,在高楼小区里已经很少见了。
天完全黑透时,巷子才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夜归人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回响,还有几家窗户透出的暖光。这些被广安男士偏爱的胡同,像是城市的呼吸孔,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能在这里喘口气,找回归于平淡的生活本真。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巷子太旧太窄,该拆了盖新楼。可住在里面的人知道,这里藏着广安最地道的市井味道,是再高的楼房也换不来的。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些巷子又会活过来,继续它平凡而温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