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老街深巷中的温情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3 08:58:37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雨天的偶遇

要说高邮这地方啊,最有味道的还是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边的老墙上爬满了青苔,走在里头总能闻到一股潮湿的泥土味儿。我就是在这巷子里,遇见了老陈和他那个“150的爱情”故事。

那天下午飘着细雨,我躲进巷子口的杂货铺避雨。店里很窄,货架上的东西摆得密密麻麻的。老陈正在柜台后面理货,看见我进来,他推了推老花镜,递过来一条干毛巾。“擦擦吧,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他的声音温和,像这巷子里的风,不紧不慢的。

我道了谢,打量起这家小店。墙上挂着一本泛黄的日历,还是去年的。角落里摆着个老式收音机,正咿咿呀呀地唱着扬剧。最引人注意的是柜台玻璃下面压着的一张照片——一对年轻人,穿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衣服,笑得特别灿烂。

150元的嫁妆

“那是我和媳妇儿。”老陈注意到我的目光,擦了擦手上的灰,“我们结婚那时候,全部家当就150块钱。”他说这话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好像在说什么了不起的壮举。

1982年春天,老陈还在巷子尾的纺织厂当学徒。每个月工资18块5,他硬是攒了整整八个月。新娘子是从小在巷子里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结婚那天,新娘子就穿了件红褂子,两人在巷子口的老槐树下照了张相,这就算礼成了。

“150块钱,买了张床,一个衣柜,还有两个暖水壶。”老陈掰着手指头数,“剩下的钱,给她买了块红纱巾。她现在还收在箱底呢,说是传家宝。”他说着说着就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了扇子形状。

屋外的雨渐渐小了,滴滴答答地敲在屋檐上。有老街坊进来买酱油,看见我们在聊天,也插了句话:“老陈两口子可是咱们巷子里的模范,这么多年了,还跟刚结婚那会儿似的。”

巷子深处的温情

正说着,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提着饭盒走进来。“就知道你又不记得吃饭。”她轻轻把饭盒放在柜台上,转头看见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就是老陈的媳妇儿,王阿姨。

“今天做的狮子头,你最爱吃的。”王阿姨边说边打开饭盒,香气顿时飘满了小店。她自然地接过老陈手里的抹布,帮他擦起了柜台。老陈则往旁边让了让,端起饭盒吃得特别香。

我看着他们,突然明白了什么叫相濡以沫。这份高邮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它藏在每天热乎乎的饭菜里,藏在互相递毛巾的默契里,藏在四十年如一日的陪伴里。

雨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漏出来,把巷子染成了金黄色。我起身告辞,老陈执意少收了我一瓶汽水的钱:“常来坐坐,我们这老巷子故事多着呢。”

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我想起老陈说的一句话:“日子啊,就像这巷子,看着窄,走进去才知道里头宽敞着呢。”他们的爱情就像高邮的这些老巷子,看似普通,走进去才能感受到那份质朴的温情。这份温情故事,已经在巷子里流传了四十年,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