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大学城学生约茶,学子课余茶叙时光
傍晚六点的江山大学城,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往生活区走。这时我的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亮起阿林的微信:“老地方?”
收拾好课本走出自习室,晚风带着初夏特有的温软。穿过种满香樟树的主干道,那家叫“茶言”的小馆子就在转角处。推开挂着风铃的玻璃门,阿林已经坐在靠窗的老位置朝我招手,桌上的茉莉花茶正冒着热气。
茶香里的喘息时刻
“微观经济学笔记借我看看。”阿林灌了口茶,“下午那节课完全没跟上。”我把笔记本推过去,他如获至宝地抄起来。这是我们的固定节目——每周叁五放学后,约在茶馆互相补笔记、吐槽专业课。
隔壁桌几个文学院女生在讨论话剧节排练,时不时传来轻快的笑声。更远处,两个男生对着笔记本电脑激烈讨论着什么,屏幕上满是代码。老板娘端着新煮的奶茶穿梭在桌椅间,和熟客们打招呼。在这里,每张桌子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
阿林突然抬头:“你说,为什么大家都爱来这儿?宿舍不能聊天吗?”我环顾四周,窗外是川流不息的放学人潮,窗内是氤氲茶香包围的小世界。或许正因为离开教室又还没回到宿舍,这个中间地带才显得特别珍贵。
不只是喝茶的地方
记得上学期期末,我和社团伙伴在这里改活动方案到深夜。老板娘特意留了最里面的长桌给我们,还续了好几壶普洱茶。当最终方案定稿时,已经快熄灯了。大家举着茶杯碰杯,那声清脆的响声至今记忆犹新。
这种学生约茶的传统在江山大学城很普遍。有人在这里组成了考研小组,有人找到了创业伙伴。上周还听说,美术系的学长就是在“茶言”遇到话剧社的学姐,现在都毕业两年了。
茶凉了又续,话题从作业答案转到未来打算。阿林说想跨专业考研,又担心难度太大。我转动着茶杯,看着茶叶慢慢沉底。这种迷茫太常见了,就像茶要慢慢品,路也要慢慢试。
窗外天色渐暗,路灯次第亮起。不少桌子已经换了两叁批客人,但那份轻松自在的氛围始终没变。有个男生独自坐在角落看书,手边的红茶已经续了叁次水。对他来说,这里大概是比图书馆更自在的学习空间。
手机显示晚上八点,我们收拾书包准备离开。推开门时风铃又响起来,身后传来新客人的点单声。回头看了眼暖黄色灯光下的小馆子,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学生约茶,会成为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里的茶香好像还没散。这大概就是青春的味道吧——在茶水的温度里,藏着无数个这样的黄昏与夜晚,简单,却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