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学城后街的服务,校园生活区的便利服务
沿着丹江口大学城的主干道往西走,拐进那条总是飘着食物香气的小路,就到了我们常说的“后街”。这里算不上宽敞,甚至有些拥挤,但却是无数学生课后最熟悉的去处。说它是条街,其实更像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补给站”。
刚到午饭时间,各家小餐馆的窗口前就渐渐排起了队。卖煲仔饭的阿姨动作麻利,一边招呼着熟客,一边对着后厨喊“多加点青菜”。隔壁的麻辣烫摊子,热气腾腾的,几个学生正围着冰柜挑选自己喜欢的串串。这种热闹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当图书馆的灯一盏盏熄灭,后街的灯火便成了校园周边最温暖的陪伴。一碗热汤,一份炒面,对很多挑灯夜读的同学来说,就是最好的慰藉。
那些学习之外的“刚需”
除了吃的,后街的店铺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复印店的机器总是在运转,期末时这里堆满了需要打印的资料;水果摊的老板会把最甜的橘子摆在最外面,偶尔还会给老主顾抹个零头;理发店的罢辞苍测老师可能记不住你的名字,但一定会记得你上次说“稍微修一下就好”。
有时候我想,丹江口大学城后街的服务之所以让人觉得亲切,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恰到好处的熟悉感。你不必特意规划,顺路就能把事情办好;店家也未必记得你的全名,但会记得你爱吃辣,或者你习惯把头发打薄。这种介于陌生与熟悉之间的默契,让每个异乡求学的学子,都能找到一点家的感觉。
修鞋的大爷在这条街上待了十几年,他看着一届届学生从青涩到成熟,最后穿着他修补过的皮鞋走向职场。快递驿站的小妹已经能熟练地叫出大半常客的名字,她总是一边扫码一边提醒:“包装盒要拆吗?右边有垃圾桶。”这些看似零碎的服务,拼凑起来,就成了我们大学生活里最踏实的一部分。
其实,校园生活区的便利服务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总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存在着。它不像大商场那样需要你专门安排时间去逛,它就等在你从教室回宿舍的路上,在你运动完饥肠辘辘的时候,在你突然需要一把剪刀、一个笔记本的时候。这种“刚好在那里”的便利,让日常的琐碎变得轻松许多。
记得有次深夜,室友突发肠胃炎,校医院已经关门。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后街药店老板的电话号码浮现在脑海中——他之前说过有急事可以打电话。十分钟后,我们拿到了急需的药品。那一刻,后街不再只是一条商业街,而是成为了我们在这座城市里的一个依靠。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卖平台能送到宿舍楼下,网购也变得无比方便。但后街依然热闹,我想,这是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有那种可以面对面交流的踏实感,能够讨价还价的生活趣味,以及走在人群中感受到的温暖烟火气。这种真实的连接,是冰冷的屏幕无法替代的。
夕阳西下,后街又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着,手里捧着刚买的奶茶,讨论着晚上去哪家店自习。店家们点亮招牌,准备迎接晚餐高峰。这条不长的街道,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参与着每个人的青春故事,也构成了丹江口大学城后街的服务中最有人情味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