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 吴川小粉灯一条街,吴川小粉灯街区风情

发布时间:2025-11-03 02:43:35 来源:原创内容

雷州半岛的夏日傍晚总是来得特别迟,七点多了天还亮着,街边的老榕树底下已经摆开了几张塑料凳。我循着记忆往老城区走,还没到巷口,就看见点点暖粉色的光晕从青砖墙头探出来,像在跟路人打招呼。

这条街说来也怪,白天看着普普通通,可只要天色稍暗,家家户户都会亮起那种橘粉色的灯笼。不是艳俗的粉,是那种带着橘调的暖粉,照在斑驳的墙面上,连墙缝里冒出来的青苔都变得温柔起来。住在巷尾的陈伯说,这习俗打他爷爷那辈就有了,最初是渔家人给晚归的船只指路用的,后来慢慢成了这条街的标志。

巷子里的烟火人生

“靓女,试试我们家的虾饼咯!”系着围裙的阿姨站在自家门前,手里的锅铲还冒着热气。她身后那盏小粉灯轻轻晃着,把刚出锅的金黄虾饼照得格外诱人。我忍不住买了一个,咬下去咔嚓作响,鲜甜的虾肉混着葱花香气,这才叫地道的吴川味道。

往前几步,叁轮车上的甘蔗汁摊子也亮着小粉灯。榨汁机轰隆隆响着,摊主老林笑眯眯地递过来一杯冰镇蔗汁:“我们这条街啊,白天是生活的,晚上是过日子的。”他这话说得真妙,你看那修单车的老张,铺子门口挂了两盏粉灯,这会儿正和邻居下象棋呢;对面理发店的彩姨边给客人剪头发,边隔着街和水果摊聊天。整条街仿佛被这暖暖的粉光揉成了一大家子。

最让我惊喜的是街角那家旧书店,门楣上挂着一排小巧的粉灯笼。推门进去,满屋子的旧书香气扑面而来。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先生,他说这些灯笼每年都要重新糊一次纸,颜料得用特殊的柿子红加一点点朱砂,才能调出这个刚刚好的颜色。“太红了扎眼,太淡了没精神,就要这个看着让人想回家的颜色。”

我在书店里淘到一本八十年代的雷州风物志,里面居然真的提到了吴川小粉灯一条街的来历。书上说,早年间渔民妻子们会在窗前挂粉灯,既给丈夫引路,也提醒自己熬好热汤。后来渔业式微,但挂灯的传统却留了下来,渐渐成了整条街的约定。

走出书店时天已黑透,整条街的粉灯都亮起来了,像一条温暖的河流。卖糖水的阿婆坐在灯下打瞌睡,收音机里咿呀唱着雷剧;几个孩子追逐着灯笼投下的光斑,笑声清脆;刚下班的小夫妻拎着菜匆匆走过,身影在粉光里拉得很长。这一刻我突然懂了老林那句话——生活是白天的奔波,而过日子是夜晚的这盏灯,是热乎乎的饭菜,是左邻右舍的招呼声。

回程时又经过陈伯家门口,他正扶着梯子给新灯笼接线。看见我,他得意地拍拍手:“这条街啊,只要还有一盏粉灯亮着,晚归的人就知道家在哪儿。”是啊,有些东西看起来普通,却承载着比想象中更重的分量。就像这雷州吴川小粉灯一条街,早已不只是条街,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是无论走多远都记得的归途。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