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朝阳站旁侧的小径
你说怪不怪,每天从朝阳火车站南来北往的人那么多,可偏偏没几个人留意过对面那条小巷子。我那天也是等车等得无聊,才晃悠过去的。要说这巷子离车站就隔着一条马路,可一脚踏进去,就像跨进了另一个世界。
巷口有个修鞋的老爷子,摊子摆了几十年了。我蹲在那儿看他纳鞋底,针脚密实得很。"现在年轻人都不修补喽,"他头也不抬,"东西坏了就扔,跟这火车站似的,人来人往,都是过客。"他这话说得我心头一动。是啊,火车站里头人人行色匆匆,可这巷子里的人,倒像是在时间里扎了根。
再往里走,香味就飘过来了。是家卖炸酱面的小店,老板娘系着泛白的围裙在灶台前忙碌。"我们家在这儿开了二十叁年啦,"她一边捞面一边说,"好多老主顾搬走了,还会专门坐车回来吃这一口。"我尝了一口,酱香浓郁,确实有家里做不出的味道。这味道里,怕是多少人的记忆呢。
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
巷子深处的老槐树下,几个老街坊在下棋。王大爷刚要落子,李大爷就喊:"慢着慢着,这步得想清楚!"我在旁边看了半天,他们一盘棋能下整个下午。这要是在火车站里头,怕是早就被催着"快点快点"了。
巷子东头有家裁缝铺,陈阿姨还在用那种老式脚踏缝纫机。"现在都网购了,可我这儿老顾客不断,"她推推老花镜,"改个裤脚、换个拉链,还是得找熟人。"她说话时,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特别有节奏,像是给这条巷子打着拍子。
要说最让我惊讶的,是巷子尽头的旧书店。门脸很小,书却堆到了天花板。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他说这是从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有人嫌这儿旧,可我就爱这旧味儿,"他抚着一本发黄的书脊,"每本书都像在讲故事。"
我在书店里翻了本旧相册,黑白照片上,这条巷子五十年前就是这个模样。只是那时没有对面的火车站,巷子外面还是一片麦田。谁能想到如今会变得这么热闹呢?
傍晚时分,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走过。炊烟袅袅升起,和火车站飘来的汽笛声混在一起。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火车站代表着出发和到达,是奔波的象征。而这条朝阳站旁侧的小径,却安静地守在这里,像个永远的港湾。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不用急着赶路,不用盯着时刻表,只管慢慢地走,慢慢地活。
天色渐暗,我该去赶火车了。回头望望那条巷子,暖黄的灯光从各家窗户透出来,把青石板路照得发亮。修鞋摊收了,面馆还在营业,下棋的老人们也收拾棋盘准备回家。这条朝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明天还会继续它平凡而温暖的日子。
火车鸣笛了,我加快脚步。但心里知道,下次经过时,我一定还会再来这条巷子走走。毕竟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能有个让你慢下来的地方,实在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