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约附近学生100一次,瓦房店学生相约百元一次
这几天在瓦房店的老城区转悠,总能在电线杆和社区公告栏上看见些手写的小广告。有时候是修水管通马桶,有时候是租房卖房,但最近总反复出现类似“学生兼职,一次一百”这样的字眼。说实在的,第一次瞥见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年头啥都能明码标价了吗?
昨天在早点摊买豆浆,正好碰见邻居张婶扯着张广告条往回走,嘴里还念叨:“这帮小年轻,真不让人省心。”我凑过去一看,果然是那种“瓦房店学生相约百元一次”的条子。张婶把纸条揉成团扔进垃圾桶,叹了口气:“楼上老李家的闺女,听说上周末也去干这个了,把她妈气得直接躺床上了。”
这一百块钱背后
我忍不住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能让学生们愿意为一百块钱出动?顺着广告上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个声音稚嫩的男生,听背景音像是在网吧。他直截了当地说:“就是陪逛街、陪聊天,按小时收费。”问他要学生证验证,他支支吾吾说忘了带。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还真联系到一个在做这行的大叁学生小刘。他在快餐店里边啃汉堡边跟我说:“课少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陪人逛逛街就能赚点零花钱,不比发传单强?”我问他安全吗,他耸耸肩:“看运气吧,遇到过奇葩,但大部分就是普通白领。”
小刘告诉我,他最多一天接过叁单,上午陪买个衣服,下午陪看场电影,晚上还有个姐姐失恋需要人聊天。那天他赚了叁百,却觉得比上一天体育课还累。“得一直找话题,还得察言观色,生怕对方不满意。”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女孩的经历。她是师范学院的,本来只想赚点生活费,结果遇到个中年男子,聊了半小时就开始动手动脚。她吓得赶紧找借口溜了,那100块也没敢要。“现在想想还后怕,再也不敢接陌生人的单了。”
在瓦房店这样的地方,这种“学生相约百元一次”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年轻人觉得这是来钱快的捷径,却往往忽略了潜在的风险。没有合同保障,没有第叁方监管,全凭双方口头约定,出了问题找谁去?
其实静下心来想,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学生兼职渠道太少。商场促销、家教这些传统兼职岗位有限,而想赚钱的学生却越来越多。这种供需不平衡,才催生了各种地下交易。
我家楼下开辅导班的王老师说过,他经常收到学生咨询能不能分期交学费。“要是真有正规安全的兼职渠道,这些孩子也不用去冒险了。”他最近正打算在辅导班增设几个助教岗位,虽然钱不多,但至少安全可靠。
话说回来,这种“瓦房店约附近学生100一次”的模式能长久吗?现在网上已经能看到不少吐槽帖,有的是顾客抱怨学生态度敷衍,有的是学生吐槽顾客要求过分。这种缺乏标准和保障的交易,注定问题会比正规兼职多得多。
昨天路过职业技术学院,看见公告栏上贴了新的警示通知,提醒学生警惕非法兼职。校保卫科的人正在清理那些小广告,一边清理一边摇头:“今天撕了明天又贴,跟野草似的。”
或许这个问题需要换个思路解决。如果学校能提供更多勤工俭学机会,如果本地公司愿意开放更多实习岗位,如果社区能组织正规的家教服务……学生们还会选择这种风险未知的方式吗?
傍晚回家时,又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在贴小广告。这次我没像往常一样直接走开,而是上前跟他聊了几句。果然是个大学生,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时一直低着头。他说家里条件不好,想赚点钱买考研资料。“知道这样不对,但实在没办法。”
看着他匆匆离开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与其一味地批评和清除,不如想想怎么给这些年轻人指条明路。毕竟谁都年轻过,都理解那种想自食其力的心情。只是这条路,走得对不对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