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邻近学子近百名叁小时活动
库尔勒的夏天总是来得特别早,五月的白杨已经开始投下浓密的树荫。就在上个周末,城东那片胡杨林里突然热闹起来,上百个穿着校服的身影在树林间穿梭。路过的王阿姨停下电动车,好奇地张望着:“这些娃娃们在搞什么名堂呢?”
原来这是库尔勒第叁中学组织的特别活动。将近一百名学生利用周末叁个小时的时间,在这片熟悉的胡杨林里开展生态观察。带队的地理老师李老师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年轮清晰的胡杨树干说:“我们常说要热爱家乡,可孩子们连身边的树木都叫不出名字,那怎么行呢?”
叁个小时的特别体验
这群库尔勒附近的学生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个小本子,叁叁两两蹲在树荫下认真记录。高一(7)班的阿依努尔小心翼翼地用手机拍下一株红柳的叶片,她轻声对同伴说:“我每天都从这片林子边走回家,今天才发现它的花是粉紫色的,真好看。”
不远处的沙地上,几个男生正在测量胡杨树的间距。穿着蓝色运动服的艾力一边拉卷尺一边感慨:“我爸说这片林子是他小时候就有的,算起来这些树比我大叁十多岁呢!”旁边戴着眼镜的李明蹲下身,轻轻抚摸着胡杨粗糙的树皮,“你说,它们经历了多少场沙尘暴啊?”
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忽然刮起一阵轻风,胡杨叶子哗啦啦地响成一片。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抬头,看着阳光从晃动的叶片间洒落,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声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活动的后半段,同学们有了意外的发现。高二(3)班的几个学生在林间空地上发现了几处野兔的脚印,还有同学在枯树干上找到了甲虫的蜕壳。生物课代表小张兴奋地招呼大家过来看:“课本上说胡杨林是生态屏障,现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
带队老师们也没闲着,他们分散在各个小组,不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教语文的陈老师被一群学生围着,正在讲解如何描写自然景物。“你们看那片互相依偎的红柳,像不像在互相遮挡风沙?”她随手折下一根枯枝,在沙地上写起了“坚韧”两个字。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学生们开始整理自己的观察笔记。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短短叁小时里,每个同学都记下了至少五页的观察记录,有的还画了精美的植物速写。班长抱着收集来的厚厚一沓笔记,笑着说:“这可比在教室里背书有意思多了。”
夕阳西下,活动的最后十分钟,同学们自发地清理了林间的垃圾。虽然只有短短叁小时,但每个人离开时都依依不舍。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阿依努尔对同伴说:“我以后每周都要来这儿看看,记录胡杨四季的变化。”她的书包里,装着那片刚摘下的、带着沙土芬芳的红柳叶。
夜幕降临,胡杨林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或许从这天起,在这些库尔勒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中,有些种子已经悄悄种下了——对于家园,对于成长,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