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约附近200米学生点,邻近学子相约点
巷子口的梧桐树下,几个背着书包的身影正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穿蓝色校服的男生掏出手机指了指屏幕,另一个扎马尾的姑娘立刻会意地点头。他们说的不是什么秘密暗号,不过是那个常在同学间流传的“老地方”——汝州约附近200米学生点。
说来也怪,这座小城明明有那么多咖啡馆和奶茶店,可学生们偏偏钟情于这个不太起眼的角落。或许是因为转角那家开了十年的文具店?还是因为巷子深处总飘着刚出炉的鸡蛋仔的香气?
藏在街角的学习基地
老王家的文具店确实是个诱因。他那儿的参考书总比书店早上新两天,偶尔还能淘到绝版的习题集。更妙的是,只要买支笔,老板就允许你在店里那排靠窗的位置坐整个下午。有时候去得巧,还能听见几个高叁的学长学姐在交流解题思路,那认真的模样,让人不自觉也想拿出课本翻两页。
不过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数放学后的四点半。穿着各色校服的学生从不同方向汇过来,像溪流奔向熟悉的河床。书包往石凳上一放,话题就打开了——今天数学老师那道题到底有几种解法?周末要不要去新开的图书馆?谁家养的小猫生了崽儿?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构成了学子相约点最生动的画面。
记得有次路过,听见两个男生在争论物理题。高个子的那个急得直挠头:“这电路图怎么看都像迷宫啊!”戴眼镜的同伴却不慌不忙,捡起树枝在地上画起来。过了会儿,两人突然同时“哦——”了一声,那恍然大悟的表情,比考了满分还开心。
不只是见面的地点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学生点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倒不是设施有多好。相反,它简单得有些朴素——几把长椅,几张石桌,再加上周边那些平价的小店。但正是这种不刻意的氛围,让年轻人愿意在这里停留。
上个月遇到初中时的学弟,他说现在每周五还保持着在这里碰头的习惯。虽然大家都上了不同的高中,可那个转角就像个天然的中转站,总能碰见熟人。有时候只是站着聊十分钟,交换下各自学校的趣事,心里那份归属感就又被填满了。
这样的邻近学子相约点,不知不觉成了成长路上的驿站。它见证过清晨捧着课本背诵的身影,也听过傍晚分别时的“明天见”;收藏过考试前的加油打气,也沉淀着年少时那些还来不及说出口的心事。
黄昏时分,路灯次第亮起。叁五个学生互相道别,约好明天同样的时间地点。他们的背影融进暮色里,而那个普通的街角,依然静静等待着下一个清晨,等待新的书包、新的笑脸,继续书写属于学生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