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耍女娃,喀什女儿风韵
喀什老城的巷子弯弯曲曲,我刚转了个弯,就听见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几个穿着艾德莱斯绸裙的姑娘正围在一起挑石榴,阳光把她们裙摆上的金线照得发亮。有个扎着满头细辫的姑娘发现我在看她,不但没躲闪,反而大大方方举起手里的石榴朝我晃了晃,露出特别灿烂的笑容。这种直来直去的热情劲儿,大概就是喀什姑娘独有的味道吧。
我跟着她们走到一家打馕店,看她们和打馕师傅熟络地聊天。那个扎辫子的姑娘叫阿依夏,听说我想了解喀什姑娘的生活,她眼睛一亮:“走,带你去看看我们平时怎么‘耍’的!”她说的“耍”可不是玩闹,是那种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本事。
把日子过成花儿
阿依夏说的“耍”,首先体现在打扮上。第二天清早,我在百年老茶馆又遇见她,她正在仔细地把丝巾系出第七种花样。“这个结表示今天要去赶巴扎,”她手指灵巧地翻转着,“这个呢,是代表心情特别好。”她打开随身的小包,里面装着五六条不同颜色的丝巾,每一条都对应着不同的场合和心情。她说这是奶奶教的手艺,现在的年轻姑娘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新花样。
坐在旁边的古丽娜插话:“我妈妈总说我丝巾太多了,可我觉得每条都有用啊!”她掰着手指数起来,“这条红的配那条黄的特别显白,那条绿的去朋友家做客最合适……”听着她们讨论丝巾的系法,我忽然明白了,这种对美的讲究,就是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喀什,你很难找到一个不精心打扮就出门的姑娘。哪怕只是去巷口买个馕,她们也要在镜子前整理好头巾,别上一朵新鲜的花。这种对生活的认真劲儿,真的让人佩服。
能做会玩才是本事
跟着阿依夏去她家做客,我才见识到什么叫“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家的厨房里挂着一排铜锅,她随手取下一个,和面、调馅、捏花边,动作干净利落。不到半小时,一盘热气腾腾的烤包子就出炉了。她抹了抹额角的汗,笑着说:“这都是跟我妈学的,现在我也教妹妹做。”那种自信从容的样子,特别打动人。
但你别以为喀什姑娘只会做家务。下午茶时间,阿依夏抱着都塔尔琴坐在葡萄架下,手指轻轻一拨,悠扬的琴声就飘满了整个院子。邻居家的姑娘们听见琴声都聚了过来,有人打手鼓,有人随着节奏起舞。有个叫麦尔哈巴的姑娘跳得特别好,她旋转时裙摆飞扬,像朵盛开的花。我问她是不是专门学过,她摇摇头:“看多了自然就会了,我们这儿的小姑娘个个都能跳两下。”
真的,在喀什老城,你随便走进哪条巷子,都能看见小姑娘们在空地上跳舞。大点的孩子带着小的,动作也许不那么标准,但那份快乐是藏不住的。这种能文能武的劲儿,大概就是喀什姑娘最迷人的地方。
傍晚时分,我坐在老茶馆二楼的露台上,看着楼下走过的姑娘们。她们有的提着刚买的干果,有的抱着新买的布料,叁叁两两说笑着。夕阳给她们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艾德莱斯绸在余晖里泛着柔和的光。
我想起阿依夏下午说的话:“别人总说我们爱打扮、爱玩,其实我们是在认真地过日子。”是啊,在喀什姑娘眼里,生活不是用来将就的,再普通的日子也要过得有声有色。这种骨子里的精致和洒脱,大概就是这片土地送给她们最好的礼物。
茶馆老板给我续了碗茶,望着街上渐渐亮起的灯火轻声说:“这些姑娘啊,就像喀什的灵魂,让这座老城永远年轻。”我点点头,抿了口带着香料味的茶,心里默默赞同。喀什的韵味,确实就藏在这些会生活、懂生活的姑娘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