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惠州站旁的小巷风貌

发布时间:2025-11-03 07:38:13 来源:原创内容

巷口的烟火日常

惠州火车站后面那片巷子,总让我想起老家镇上的旧街。每次从火车站出来,拖着行李绕到站后,就像突然按了静音键——站前广场的喇叭声、拉客司机的吆喝声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巷口早餐店蒸笼冒出的白汽,还有修车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巷子窄得很,两边楼房的晾衣杆几乎要碰到一起。早上七点多,穿着睡衣的大妈拎着菜篮子慢悠悠地走,和肉铺老板讨价还价的声音能传过半条街。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的父亲在巷口停下来,小孩抱着他的腰喊“爸爸快点要迟到了”,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骑二八单车送我的样子。

要说这惠州站旁的小巷风貌,最鲜活的就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场景。五金店老板把扳手钳子摆到门口,收音机里放着九十年代的粤语歌;裁缝店阿姨踩着老式缝纫机,偶尔抬头透过老花镜看看路过的人。这些画面拼在一起,比任何旅游宣传片都真实。

巷子深处的老手艺

再往里走,会发现好些快要消失的老行当。修表师傅的铺子只有叁平米,玻璃柜里摆着各式表芯,他戴着单眼放大镜,用小镊子夹起细如发丝的零件。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他头也不抬:“修表?还是随便看看?”听说他在这巷子待了叁十多年,从火车站建好就在这儿。

隔壁补鞋的老周更健谈些,边给高跟鞋换底边聊:“现在年轻人坏了就扔,我们这手艺快没人学咯。”他指着墙上发黄的营业执照,“1988年办的,比好些顾客年纪都大。”正说着,有个姑娘拿来磨坏的皮鞋,说是奶奶穿了十几年的,舍不得丢。老周接过来端详半天:“放心,给你换个底,还能再穿十年。”

这些老师傅和惠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早已长在一起了。他们不急着做生意,中午困了就躺在竹椅上打盹,有客人来了才慢慢起身。这种节奏,在如今到处追求效率的城市里,显得特别珍贵。

新旧交织的风景线

当然巷子也在变。去年巷尾开了家网红咖啡店,白色外墙和周围斑驳的墙面形成反差。刚开始老街坊们好奇,现在也习惯了,有时看见穿汉服的姑娘端着咖啡在青石板路上拍照。咖啡店老板小陈是本地人,他说特意选这里就是喜欢这种反差感:“让匆忙赶路的人,也能停下来喝杯东西。”

傍晚的巷子最有意思。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羽毛球不小心打到电线上;下班回来的年轻人提着外卖匆匆上楼;老人们搬出小板凳在门口择菜,准备晚饭。各种声音气味混在一起——炒菜的油烟味,谁家炖汤的药材香,还有快递员扫码枪的滴滴声。

站在巷口往回看,火车站钟楼的尖顶在夕阳里特别清晰。忽然觉得,这惠州站旁的小巷风貌就像生活的缓冲带,让奔波的人能慢慢走段路,让匆忙的旅程接上接地气的日常。虽然巷子外的城市日新月异,但拐进这里,时光好像还愿意多停留一会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