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100元小胡同,草原边城百元巷
站在呼伦贝尔的街头,我盯着手机里那条“100元小胡同”的推送发呆。草原和巷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觉得怪怪的。朋友拍了拍我肩膀:“发什么呆呢,那条百元巷就在前面,去瞧瞧呗?”
拐进巷口,烤羊腿的香味先迎了上来。老板正拿着小刷子给羊腿抹油,油脂滴在炭火上滋滋作响。“尝尝不?咱们这儿用的可是草原放养的羔羊。”他边说边翻转着铁架,金黄的表皮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掏出手机要扫码,他笑着摆手:“咱这儿就认现金,老规矩。”这倒是提醒了我,在这座现代化的边城里,还藏着这样坚持传统的角落。
巷子深处的老手艺
往里走几步,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引我驻足。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店门口,手里捏着银条,正用錾子细细雕琢花纹。“这是在做蒙古刀鞘呢,”他头也不抬,“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喽。”阳光透过木格窗落在他手上,那些繁复的云纹仿佛活了过来。我问他能不能定制个银饰,他这才抬眼看看我:“得等叁天,手工活儿急不得。”
隔壁铺子飘来奶茶香,大铜锅里正熬着传统的咸奶茶。老板娘给我盛了一碗:“咱家的奶茶可是按老方子熬的,砖茶、鲜奶,再加点炒米。”确实,跟在城里喝的奶茶味道不一样,更醇厚,带着烟火气。她指了指墙上发黄的照片:“我奶奶那辈儿就在这巷子里卖奶茶了。”照片里,穿着蒙古袍的妇人站在同一个位置,身后的土坯房早已变成现在的砖瓦房。
巷子拐角处,几个孩子蹲在地上玩羊拐骨。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城里孩子都玩电动玩具的年纪,这儿的孩子还保留着草原上的游戏。其中一个孩子抬头冲我笑:“我阿妈说,她小时候也玩这个。”阳光洒在他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忽然觉得,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好像把时光留住了。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我坐在巷尾的长椅上,看着游客和本地人在巷子里穿梭。卖奶制品的大姐正要收摊,硬是塞给我一块奶豆腐:“带着路上吃,咱们这儿的味道别处可没有。”咬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化开,确实,这是草原才有的味道。
走出巷口时回头望,灯笼在暮色中连成一条温暖的光带。朋友问我感觉如何,我想了想:“像是花了一百块钱,买了个会发光的记忆。”他哈哈大笑,说我这比喻太文艺。但其实真是这样,在这条看似平常的巷子里,草原的故事还在继续,以它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