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同城约初中生100元,同城学生约见百元优惠
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挺火的话题——枝江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说实话,第一次刷到这条信息时,我对着屏幕愣了好几秒。现在连中学生都开始玩同城约见了?还明码标价一百块?
带着满脑子问号,我约了在附近中学当班主任的表姐喝茶。她听完我的问题,苦笑着掏出手机:“你自己看吧,我们班家长群里昨天还在说这个。”聊天记录里,几个家长都在转发那条“同城学生约见百元优惠”的信息,语气里透着焦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表姐抿了口茶,慢慢给我解释。原来所谓的“约见”,大多是学生在周末约着一起去图书馆写作业,或者组团去体育馆打球。那一百块钱,有时候是分摊的场地费,有时候是凑的零食饮料钱。但被某些人截图发到网上,就完全变了味。
我忽然想起邻居家读初二的小浩。上周在电梯里遇见,他正兴致勃勃地和同学约着去新开的书吧。“人均就叁十!”他晃着手机说,“我们五个人刚好凑够最低消费。”看来,枝江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个说法,确实容易让人想歪。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偏偏是一百这个数?我问了在商场开奶茶店的朋友。他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吧?现在中学生零花钱都不少,凑个一百块刚好够组个小活动。上次四个学生来我店里,每人二十五,正好点个豪华套餐。”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不也常凑钱买贴纸、租漫画书吗?只不过现在换成了更时髦的方式。而且这种同城学生约见百元优惠的模式,反而让消费变得透明了——大家提前说好花多少钱,础础制,谁也不吃亏。
当然啦,作为家长,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表姐说他们学校专门开过班会,强调见面要选公共场所,时间不能太晚,最好告诉家长具体去向。“其实孩子们挺有分寸的,”她补充道,“倒是大人总爱把事情想复杂。”
前两天我在步行街的甜品店,就碰见这么一桌学生。四个人边写作业边讨论班上的事,桌上的饮料和小吃摆得整整齐齐。结账时其中一个女孩说:“刚好一百,每人转我二十五哦。”那熟练的样子,显然不是第一次组这种局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的小孩太现实,连社交都要明码标价。但换个角度想,这样清清楚楚反而更好。总比我们当年不好意思谈钱,最后有人默默多付了强吧?
说到这个,我同事的女儿还发明了“零钱基金”——每次活动剩下的零钱存起来,攒够了就去吃顿好的。据说她们用这个方法已经去了两次自助餐。你看,这不只学会了理财,还增进了友谊。
当然啦,任何事都要适度。如果为了凑够一百元而刻意消费,那就本末倒置了。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开心,而不是花了多少钱。这点我觉得孩子们比大人想得明白,他们更在乎的是和谁在一起,而不是做了什么。
晚上散步时,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坐在广场长椅上,围着一部手机笑得前仰后合。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样的画面忽然让人很感慨——无论时代怎么变,属于青春的那些片刻,永远是最珍贵的。
回到家刷手机,又看到那条枝江同城约初中生100元的信息。这次我没急着划走,而是在评论区写了句:“其实就是孩子们普通的周末聚会,大家别想太多。”没过多久,好几个当地人都点了赞。
也许我们该多给年轻人一些信任。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建立联系。而那些被误解的“约见”,不过是成长路上普通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