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栖霞茶艺私享会精选
这几天路过栖霞山脚,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说来也巧,朋友上周神秘兮兮地跟我说,现在挑茶室可不能再随便推门就进了,得讲究个门道。这话倒让我想起最近在茶友们圈子里热议的栖霞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
要说这评选怎么兴起的?其实挺有意思。去年深秋,几位老茶客坐在梧桐树下闲聊,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扰:虽说满大街都是茶室,但真正能静心品一壶好茶的地方实在难找。要么太过喧闹,要么茶汤总是差些火候。不知谁一拍大腿:"咱们不如自己搞个推荐名单?"
茶香不怕巷子深
你猜怎么着?最初就七八个人凑的小圈子,现在居然成了本地茶客们最看重的参考。这些工作室大都藏在老巷深处,有的要绕过几重竹帘,有的得循着青石板路走到尽头。但偏偏是这样的地方,往往藏着令人惊喜的茶单。
记得有回去"云深处"工作室,主理人正在烘焙新到的凤凰单丛。他边调整炭火边说:"好茶就像老友,得慢慢相处。"那天尝的茶汤带着蜜兰香,到现在还记得舌尖泛起的回甘。这类工作室最打动人的,倒不全是茶叶有多名贵,而是那份对待茶的诚意。
现在大家生活节奏这么快,能让人愿意专程前往的茶空间,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有的胜在茶师手艺老道,有的赢在环境清幽,还有的靠的是那份恰到好处的待客之道。
这次栖霞茶艺私享会精选出来的场所,倒是都把握住了这个精髓。不追求富丽堂皇,更在意能否让来客放下手机,专心感受此刻茶香。
茶席间的别有洞天
前两天拜访名单上的"听雨轩",推开木门就听见潺潺流水声。26岁的年轻主理人小陆正在给客人演示宋代点茶,茶筅击拂的动作行云流水。"现在年轻人总觉得传统茶道老旧,其实是我们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她手腕轻旋,茶沫渐渐泛起云朵般的绵密。
这样的场景在入选的工作室里并不少见。虽说都在传承茶文化,但每家都有独门绝活。有的专注复原古代茶艺,有的擅长创新茶饮搭配。在"竹里馆"尝到过用本地山泉冲泡的明前龙井,主人特意用了浅口白瓷碗,说是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茶汤的清澈透亮。
这些主理人之间也保持着有趣的默契。虽然算是同行,却经常互相串门品鉴新茶。上个月"清溪阁"得了批稀有的大红袍,立即邀请其他几位来品尝指教。这种既竞争又切磋的氛围,反倒让整个栖霞的茶文化越来越鲜活。
要说最让人感触的,是发现这些空间正在悄悄改变着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周末去这些工作室,总能遇见二叁十岁的面孔。他们不再把喝茶看作老派行为,而是当成调节生活的仪式。
现在每次路过那些亮着暖黄灯光的茶室窗口,都会想起某位主理人说过的话:"我们卖的不是茶,是一段可以慢下来的时光。"或许这正是栖霞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存在的意义——在喧嚣城市里,为爱茶人点亮一盏盏温暖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