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抚远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
那天刷手机,看到一个挺扎眼的聊天截图,备注是“抚远初中生”,对话框里赫然写着:“叁小时电话,五百块。”配文就仨字:“值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年头,初中生的零花钱都这么阔绰了?叁个钟头的电话,聊啥能花五百?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得承认,第一反应是往不好的方向想了。是不是什么新的骗局?或者,是那种不太能放在台面上说的交易?可转念一想,万一,我是说万一,这事儿没表面那么简单呢?
电话那头的真相
后来辗转从一个在抚远教书的朋友那儿,听到了另一个版本。他说,你知道那边不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吧?对,就是“留守儿童”那个老问题。这五百块,压根不是什么零花钱,是一个初叁女孩攒了快一年的钱。她爸妈在南方厂子里,一年到头就春节回来一趟。
那这抚远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是怎么回事呢?女孩联系的,不是什么网友,是一家挺特殊的服务机构。付了这五百块,对方会派一位“临时倾听者”——通常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社工,在电话里陪她聊足叁个小时。聊学习压力,聊对父母的想念,聊青春期的那些无人可说的烦恼和秘密。说白了,这五百元叁小时电话,买的不是商品,是一段专注的陪伴,一个能彻底放下心防的出口。
朋友叹了口气说,那孩子告诉他,平时跟爸妈通电话,总是报喜不报忧。“钱够不够花?”“够。”“学习跟得上吗?”“跟得上。”……对话往往超不过叁分钟。她不敢说自己在学校被孤立,也不敢说半夜想他们想到睡不着。她怕爸妈在千里之外干着急,也怕那句“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带来的沉重压力。
所以,她选择用自己省下的午饭钱、零用钱,去买一场毫无负担的倾诉。在那个抚远学生500元叁小时通话里,她可以哭,可以抱怨,可以畅所欲言,而电话那头的人,只会安静地听,适当地引导,给予全然的理解和接纳。
陪伴的重量
这件事让我沉默了很久。我们这代人,好像总习惯用物质去衡量一切。看到“五百”和“叁小时”,本能地计算单价,评判值不值。却忘了,情感上的匮乏,根本不是钱能简单计算的。对于那个女孩,以及很多像她一样的孩子来说,那种高质量的、不被评判的倾听,可能比一件新衣服、一款新手机珍贵得多。
这通抚远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像一个刺眼的信号,照出了我们容易忽略的角落。它在问我们:当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后,孩子们的心灵,由谁来安放?正常的亲子沟通如果缺了位,是不是就会催生出这种让人心酸的“替代品”?
我想,那个女孩挂掉电话后,心里应该是轻松的吧。花掉的五百块,买来的叁个小时,或许能支撑她走过接下来很长一段孤独又艰难的时光。这听起来有点无奈,甚至有点悲哀,但对她而言,这或许就是当下最现实、也最勇敢的自救方式了。
窗外车水马龙,人人都在忙碌。不知道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孩子,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也正攥着他们积攒已久的“五百元”,小心翼翼地,寻找一个能说上叁小时真心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