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工作室品茶感受记录
那天路过怀化河西区的一条老巷,突然被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牵住了脚步。转头发现是家不起眼的工作室,木招牌上只简单刻着“清泉茶舍”四个字。犹豫几秒后,我推开了那扇半掩的斑驳木门。
室内比想象中宽敞,原木长桌上摆着素色茶具,墙上挂着毛笔写的《茶经》摘录。穿亚麻衫的茶艺师正在冲泡凤凰单丛,动作像在抚摸琴弦。她见我张望,笑着招手:“来的正好,这泡茶刚到最佳状态。”
茶香里的慢时光
温热的茶杯贴在掌心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安静地坐着了。茶艺师不急着介绍茶品,反而聊起她今早在江边散步时看到的白鹭。玻璃壶里的茶汤渐渐染上琥珀色,随着注水起伏的茶叶,像极了小时候在奶奶家看的落叶跳舞。
这杯茶让我想起很多事——外公总爱用搪瓷缸泡浓茶,我偷喝一口苦得直吐舌头。现在尝到的乌龙茶却带着蜜香回甘,原来茶可以不是提神工具,而是能与自己温柔相处的方式。
陆续有熟客拎着糕点推门而入,自然加入茶席。有位老先生每周叁都来,他说在这喝到的第二泡滇红,和叁十年前在昆明茶马古道尝到的味道一模一样。
水温与等待的学问
看我对着茶海发呆,茶艺师换了一套紫砂壶。“试试看掌握水温?”她教我辨识蟹眼大小的水泡。原来沸水冲泡绿茶会烫出涩味,而某些老茶需要滚烫的洗礼才能绽放。就像人与人相处,急躁或冷淡都不相宜。
当我自己成功泡出清亮的铁观音时,竟有种莫名的成就感。茶叶在壶中舒展的过程,莫名让人心安。旁边的大学生笑着说,她来这不为学茶道,就为逃避总在响的手机通知。
窗外日头西斜,茶壶换了两轮。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几个人居然完整度过了叁小时没碰手机的时光。离开时带走两包茶叶,茶艺师往我包里多塞了包桂花乌龙:“下次带来朋友,茶要共享才香。”
巷口回头望去,暖黄灯光从木格窗漏出来。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辨茶,而是重新学会了不着急。那些在茶香中自然流淌的对话,比任何刻意的社交都来得舒服。或许下周该带爸妈来看看,他们应该会喜欢这份藏在城市角落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