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大学城800元叁小时服务,附近学生兼职叁小时八百元
最近在丰镇大学城附近的布告栏上,总能看见写着“800元叁小时”的小广告。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时,我正咬着豆浆吸管,差点被珍珠呛到——这报酬够我在奶茶店站整整一星期夜班。
转角遇到穿格子衬衫的学弟蹲在便利店门口发传单,我凑过去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家教机构招人给初中生补课。时薪刨去中介抽成,到手确实比便利店高不少。但重点不在这儿,而在于广告旁边用马克笔加粗的“附近学生优先”,这五个字简直像在平静湖面砸了块石头。
藏在数字背后的生活账本
我室友上周接了个类似的活儿。那天她攥着叁张纸币推开宿舍门,第一件事就是把泡面箱踢进床底。“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她边数硬币边说,“我教那孩子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他妈妈正在客厅拆刚到的跨境电商包裹。”窗外快递站永远挤满穿各种颜色制服的跑腿小哥,其中不少看着就是周边学校的学生。
这种丰镇大学城800元叁小时服务的需求能冒出来,说到底是因为总有人愿意为时间买单。当部分家长觉得检查孩子作业耽误追剧,自然会有学生算着交通成本接过这活儿。有次在图书馆叁楼,我亲眼见过穿高中校服的女生把钞票塞给大学生:“学姐,期末重点划这么细,该加鸡腿了吧?”
不过要说附近学生兼职叁小时八百元完全值得羡慕,倒也不见得。上次帮外语系朋友顶班,她反复交代要把咖啡机第叁个按钮按两次才行。结果客人端着焦黑的液体过来理论时,我才发现贴在收银台下面的手写注意事项被水渍晕染了。你看,看似简单的服务背后,哪件事不要点真本事?
现在走过教学楼走廊,总能听见各种零碎对话。“明天下午那单你接不接”“对方要求带上专业证书复印件”...这些声音和翻书声混在一起,突然觉得所谓兼职早就不再是发传单或端盘子那么简单。有同学在朋友圈晒代订留学文书的服务链接,标题写着“省下你逛叁次街的时间”,标价刚好也是八百。
篮球场边的长椅上,穿球衣的男生正对着电话那头解释:“素描基础课分叁次上,每次叁小时...”落日把他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就像我们这些在书本和生活费之间找平衡的人。当知识能换成饭票,时间能标上价钱,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学会在转账提示音响起时,记得留下买墨镜的钱——毕竟没有人想被未来的光刺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