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附近500块钱的爱情,边境小城500元的邂逅
珲春的傍晚总是来得特别早,才下午四点,夕阳就把中俄朝叁国交界的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我站在珲春老城区的街角,看着来往的行人,心里琢磨着那个听起来有点俗气的说法——珲春附近500块钱的爱情。
街对面的俄罗斯商品店里,有个姑娘正踮着脚够货架顶上的巧克力。她试了两叁次都没够着,我走过去帮她取下来。“谢谢啊,”她转过身,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你是本地人吗?”
她叫娜塔莎,中俄混血,在珲春做翻译。我们说笑着走出商店,她指了指路边冒着热气的烧烤摊:“我请你吃串儿,算是报答你。”炭火上滋滋作响的牛肉串才两块钱一串,啤酒五块一瓶。我们坐在塑料凳上,背后是写着中俄双语的招牌。
边境小城的夜晚
娜塔莎说她在珲春长大,却总觉得自己像个过客。“白天给中国老板当翻译,晚上教俄罗斯人中文,有时候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边的。”她抿了一口啤酒,眼睛在暮色里亮晶晶的。我想起那句“边境小城500元的邂逅”,突然觉得这话说得挺对——在这地方,人和人的相遇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她住在市场后面的老居民楼里,月租才四百。我送她到楼下时,她突然笑了:“你知道吗,我爸妈就是在珲春认识的。我妈说当年我爸请她吃了顿五十块的火锅,她就决定嫁了。”夜色里,她的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
后来我常去找娜塔莎。有时在她公司楼下等,看她穿着职业装匆匆跑出来;有时在她上课的语言学校门口,看她用流利的中俄文切换着讲课。我们最常去的是那家叫“叁国味道”的小馆子,点叁个菜不到一百块。老板是朝鲜族,总会多送我们一碟泡菜。
有天晚上特别冷,我们缩在珲春街边的奶茶店里。玻璃上结了层雾气,娜塔莎用手指在上面画了颗心。“你说,珲春附近500块钱的爱情真的存在吗?”她突然问。我没说话,只是握住了她冰凉的手。那一刻我明白了,在这座边境小城,感情不需要太多华丽的包装。
后来我要离开珲春去南方工作。临走前那天,娜塔莎带我去看了防川的一眼望叁国。江风很大,她把围巾分我一半,我们肩并肩看着图们江对岸的俄罗斯和朝鲜。“我会想你的,”她说,“就像想家乡的味道。”我搂紧她的肩膀,心想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边境小城500元的邂逅——不轰轰烈烈,却足够温暖。
现在每次想起珲春,我都会想起娜塔莎,想起那些便宜却美味的小吃,想起只需要五百块就能过得很快乐的日子。也许真正的感情就是这样,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那个愿意和你分享半条围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