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哪个巷子有姑娘,随州何处巷弄有女子
石板路与老槐树
那天下午经过汉东路,看见几个外地人站在路口张望。他们拦下一位蹬叁轮的老师傅,压低声音问:“师傅,跟您打听个事儿,随州哪个巷子有姑娘啊?”老师傅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指着西边那片老城区说:“你说的是烈山大道那片老巷子吧?那儿住着不少老街坊,每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姑娘们都下班回家,热闹着呢!”
这话让我想起很多随州人童年的记忆。在老随州人的嘴里,“姑娘”这个词再普通不过——可能是隔壁王婶家的闺女刚考上大学,也可能是巷口卖豆腐那家的小姑娘。那些弯弯曲曲的巷子,从来都不是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要说随州何处巷弄有女子,其实答案简单得很。你去青年路那些老社区转转,下午四五点钟,准能遇见叁五成群的年轻女孩。她们有的是刚从商场下班的售货员,手里还提着没吃完的工作餐;有的是附近幼儿园的老师,牵着小朋友的手一个个送到家长手里。这些画面平常得就像家门口那棵歪脖子树,天天见,也就不觉得稀奇了。
记得前年夏天,我在舜井道旁边的小巷里迷了路。那是个死胡同,却意外发现里面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缝纫店。店主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姐,正踩着老式缝纫机给客人改衣服。我问她这条巷子怎么走出去,她停下手里的活计,走到门口给我指路:“从这儿左拐,看到红砖楼右拐,再往前走就是大马路了。”说完又回去继续蹬她的缝纫机。这种质朴的善意,在老巷子里随处可见。
如今随州发展得快,很多老巷子都拆了,盖起了新楼房。但奇怪的是,那些对于巷子的记忆反而越来越清晰。有时候走在解放路上,还能闻到从前那种煤球炉子的味道,虽然现在早就没人用煤球了。可能这就是乡愁吧,鼻子比脑子记得更牢。
说到随州哪个巷子有姑娘,我倒想起另一件事。去年在文化公园碰到几个写生的美院学生,她们说特别喜欢随州的老街巷,觉得每条巷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巷子宽敞明亮,住着很多年轻人;有的巷子幽深安静,多是老人家在乘凉。这话说得挺在理,巷子就像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
现在年轻人喜欢去商场、咖啡馆,可我还是觉得老巷子更有味道。比如神农巷那边,虽然房子旧了,可每到傍晚,家家户户的灯光亮起来,炒菜的香味飘出来,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偶尔能看到刚下班的女孩子,提着菜匆匆往家赶,发梢被风吹得飘起来。这样的画面,比任何精心修饰的风景都动人。
有时候想想,我们何必刻意去寻找什么?生活就在这些寻常巷陌里静静流淌。那些对于随州何处巷弄有女子的疑问,或许只是因为不熟悉这座城市罢了。真正在这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都知道,随州的姑娘就像随州的银杏树,看起来平常,却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
夜幕降临,我又走到那些巷口。路灯刚刚亮起,把巷子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温柔。几个女孩子说笑着从身边走过,她们讨论着最近上映的电影,商量周末要去哪里逛街。这些轻松平常的对话,让整个巷子都活了起来。我想,这就是随州最真实的模样吧——不需要刻意寻找,美好自然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