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大学城学生约茶,胶州大学园学子邀品茶
胶州大学城学生约茶这件事,最近在朋友圈传得挺热闹的。你说巧不巧,前两天我刚刷到高中同学发的动态,定位就在胶州大学城旁边的茶室,照片里五六个人举着茶杯笑得特别开心。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我们系有个男生在社团群发了句“有人想去南门新开的茶馆坐坐吗”,原本冷清的群突然炸出二十多条回复。那天下午,本该空荡荡的茶馆二楼挤满了人,老板临时搬出备用的折迭椅还是不够坐。
约茶这件事怎么就火起来了
说实话,以前总觉得喝茶是长辈们的事,直到被舍友拉去参加了一次胶州大学园学子邀品茶活动。那家藏在教学楼后巷的小茶馆,老板是个毕业叁年的学长,他把传统茶道简化成我们容易上手的形式——盖碗茶配手机支架,普洱配投影仪,居然毫无违和感。
现在周末想约人聊作业?直接问“去茶馆写论文不”比“去图书馆”受欢迎多了。带着笔记本在茶香里泡叁小时,效率意外的高。上次邻桌几个美术系的同学更绝,直接把速写本铺在茶桌上画水彩,说是茉莉花茶的香气能让配色更柔和。
这种胶州大学城学生约茶的风气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不为什么正事,就是突然想离开宿舍那个小空间,找个能看见绿植的窗边位置。碰巧遇到认识的人就拼个桌,不认识的就各自安静做事,偶尔抬头聊两句专业课或者吐槽食堂新窗口。
茶具碰撞的清脆声比键盘敲击声让人放松,这是我在图书馆从未有过的体验。有次遇到经济系的学姐在准备考研复试,她一边温茶一边说,在这里练习英语口语都不会觉得尴尬——毕竟周围还有人在小声讨论微积分呢。
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下午没课去哪儿?”“老地方喝茶啊。”那个总穿汉服的茶艺师姑娘已经能叫出常客的名字,记得文学院那个男生喜欢凤凰单丛,外语系双胞胎姐妹总点玫瑰普洱。这种恰到好处的熟悉感,可能正是我们这些离家求学的人最需要的。
前两天路过茶馆,看见门口小黑板上新添了“论文急救专座”的牌子,下面小字写着“提供免费续杯服务”。老板笑着说这是应同学们要求新增的,毕竟期末月要到了。你看,连商家都在配合着学生们的节奏调整经营方式。
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上个周末竟然看到有同学把小组讨论会搬到了茶馆包间。八个人围坐长桌,面前摆着龙井和投影仪,讨论声和斟茶声交错进行。他们离开时,我注意到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旁边,还画着个可爱的茶壶图案。
这种新的社交方式或许正是年轻人自己找到的生活解法。不需要刻意组织,不用纠结穿什么,重要的是在那个充满茶香的空间里,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