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学校暗号是否仍在
前两天路过小学母校,看见几个孩子在校门口挤眉弄眼地比划着什么,突然就想起我们当年流行过的“暗号”。那些稀奇古怪的接头方式,现在想想还挺好玩的。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玩不玩这一套了?
记得我们那会儿,校门口就像个神秘据点。每天放学,总有叁五个同学凑在一起,手掌对拍几下,再念句不着调的口诀,这才算确认了“自己人”。有时候是动画片里的台词,有时候是临时编的顺口溜,要是对不上来,那可就得被小伙伴“审问”好一会儿。现在想想,那种只有小圈子才懂的默契,还真是童年独有的快乐。
最近特意问了问家里有孩子的亲戚,结果发现情况不太一样了。现在校门口最常见的就是家长等着接孩子,孩子们一出校门就被接走了。偶尔有几个结伴走的,也是拿着手机讨论游戏攻略,或者约着周末去哪家店里买文具。那种需要对口令的“入伙仪式”,好像真的不太见到了。
那些年我们对暗号的乐趣
为什么我们当年那么着迷这种游戏?现在琢磨琢磨,可能就是因为那种“局内人”的感觉吧。就像拥有了一个小团体的秘密语言,不用明说就能识别出谁是玩得来的伙伴。有时候两个班的孩子碰面,互相亮出各自的暗号,那种既较劲又好玩的气氛,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想笑。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孩子的生活确实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他们有了更多可以一起玩的渠道,班级群、游戏群,随时都能联系。而且现在的安全意识也强了,老师和家长都会反复叮嘱,不要和陌生人对暗号什么的。这些变化,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们在校门口的互动方式。
但你说这种暗号文化就完全消失了吗?我倒觉得不一定。虽然形式可能变了,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可能不再是拍手跺脚对暗语,但说不定变成了某种特定的表情包,或者游戏里的特殊操作。只要孩子们还需要小伙伴,还需要那种属于自己圈子的认同感,这种“暗号情结”就会换种方式延续下去。
前几天在早点摊吃早饭,听见旁边两个小男孩在讨论周末去哪儿玩。其中一个说:“老地方见?”另一个眨眨眼:“明白,还是老时间。”虽然没听到具体地点,但那种心照不宣的劲儿,和我们当年对暗号时的神态简直一模一样。看来,有些东西表面上看不到了,骨子里却还在。
所以啊,淮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要说我们小时候那种形式的,可能确实少见了。但孩子们之间那种用特殊方式交流的乐趣,那种建立小团体默契的本能,应该一直都在。只是随着时代在变,表达的方式也在变罢了。下次再经过学校门口,或许可以多观察观察,说不定能发现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暗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