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少年家教一小时50元
最近在霍州家长群里看到一条消息,让我愣住了:有个14岁的初中生在做家教,一小时收费50元。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真敢要价啊。
我家对门李姐正好请了这孩子给她女儿补数学,有天在楼道碰见就问了两句。李姐说刚开始也犯嘀咕,但试听半小时后女儿直接说“这个哥哥讲题比老师还明白”。原来这男生把二元一次方程编成了侦探游戏,解题步骤变成了破案线索,她女儿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补课时间。
这事儿背后的门道
仔细想想,现在很多孩子补课不是听不懂,是听不进。学校老师要管五十多个学生,哪有工夫给每个孩子编故事。而这个小老师刚从题海战术里游过来,太懂同学会在哪里卡壳了。他用的是“学生语言”,讲函数时不说定义域值域,而是比喻成自动售货机——投进去的数字是虫,掉出来的饮料是测,孩子们瞬间就懂了。
我邻居家孩子去年请过大学生家教,时薪80块,结果上课总刷手机。反而这个14岁的小老师特别珍惜每个50元的机会,备课笔记写得比作业还工整。他说拿这笔钱要给奶奶买按摩仪,这种懂事让人心疼又佩服。
现在教育内卷让很多家长盲目追求名师,时薪两叁百的课程抢着报。但有时候真正缺的不是名师,是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的人。那个14岁学生最打动我的是,他会认真地问“我讲清楚了吗”,而不是急着翻下一页讲义。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教孩子会不会不专业?我观察过几次,发现他有个绝招——把错题本变成“通关秘籍”,每次解对难题就盖个卡通印章。这种小把戏成年老师不屑用,但对初中生特别管用。
霍州这类小城教育资源有限,这种平价优质的少年家教模式,或许真能缓解部分家庭的焦虑。不过关键还是要像那个男生说的:“我不是来替你做题的,是教你怎么和题目交朋友。”这句话,很多从业二十年的老师都没说过。
现在他家门口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排队等候,那把旧折迭椅成了最生动的广告。有个细节很触动我——他用第一笔家教收入买了叁盒粉笔,说是担心家里的白板不够大。这种带着体温的一小时50元服务,或许比培训机构里冰冷的智能屏幕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下次路过他家窗口时,看见暖黄色灯光下并排坐着的小脑袋,突然觉得这场景比任何教育演讲都更有力量。有些东西,确实是书本教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