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北海火车站旁的小巷
一条街的距离,两种生活
来北海旅游的人,十有八九会从北海火车站走出来。对面就是汽车站,人流车流交织,喇叭声、拉客声混成一片,热热闹闹地宣告着你到了。大多数游客,脚步匆匆,拖着行李箱就钻进了出租车或网约车,直奔银滩或者老街。他们的北海之旅,从那些大名鼎鼎的景点开始。
但我却对北海火车站对面的那条小巷子,产生了莫名的兴趣。你说怪不怪,就隔着一条不算宽的马路,这边是南来北往的喧嚣,那边,却像是一头扎进了另一个世界。
站在巷口往里望,首先看到的是一家挨一家的小旅馆,招牌新旧不一,写着“齿齿住宿”、“齿齿旅社”。再往里,光线似乎都暗了下来,两旁的楼房有些年纪了,墙皮斑驳,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阳台上晾晒着衣物,有衬衫,有毛巾,在微风中轻轻晃着。这和火车站广场上那种开阔、明亮的感觉完全不同,这里的一切,都紧凑,都具体,都带着过日子的烟火气。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迈步走了进去。脚下的水泥地不平整,有些地方还积着前两天下雨留下的浅浅水洼。巷子不宽,勉强能容一辆小汽车通过,所以更多的是电动车和行人。一位阿姨正坐在自家小店门口择菜,手边放着一个菜篮子;旁边修理铺的师傅,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头也没抬。空气里有种复杂的味道,是饭菜的香味、旧房子的潮气,还有一点点植物清苦气混合在一起。这股味道,不像景区那样被精心修饰过,它很真实,甚至有点粗糙,但闻着,反倒让人心里踏实。
这北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就像一个城市的“后台”。前台是打扮得光鲜亮丽,迎接四方宾朋的银滩、老街;而这里,是演员们卸了妆,休息,准备日常琐碎的地方。它不打算取悦谁,只是自顾自地运转着。
我慢慢走着,看到一家卖糖水的铺子,门口摆着几个不锈钢桶。老板娘看我驻足,笑着问:“老板,食碗清补凉咯?”我点点头,要了一碗。就坐在店外的小塑料凳上,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有刚下火车的年轻人,拖着箱子找便宜旅社;有本地的老住户,提着刚买的菜,慢悠悠地往家走;还有几个孩子,追逐打闹着从身边跑过。这碗糖水清甜润喉,比景区里卖的,似乎多了几分家常的味道。
相比之下,北海火车站旁的小巷,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它更靠近火车站的侧翼,感觉上要“外向”一些。这里的店铺,更多的指向游客——卖泳衣、拖鞋、海螺工艺品,还有好几家旅行社的门面,张贴着去涠洲岛的船票信息。喇叭里循环播放着“一日游”、“特价票”的广告。这里的人也更多,更匆忙,脸上带着初来乍到的张望和一丝疲惫。
同样是巷子,同样离火车站咫尺之遥,可味道却完全不同。对面的那条,是向内收的,是生活本身;旁边的这条,是向外张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生意。一条街的距离,仿佛划开了一道界线,一边是本地人细水长流的日常,一边是游客们短暂停留的驿站。
我喝完最后一口糖水,把碗还给老板娘。走出这条北海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重新回到阳光刺眼、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广场。刚才在巷子里的那半小时,像做了一个短暂的梦。那个被大多数游客忽略的角落,藏着这个海滨旅游城市最朴素的底色。它提醒着我,一个城市除了有它展示给外界的美好面容,更有它真实、甚至有些凌乱的脉搏与呼吸。下一次如果你也从北海火车站下车,不妨别那么急着离开,过个马路,去那条小巷子里走一走,或许,你也能尝到一碗不一样的“清补凉”,感受到一份远离游客潮的、安静的生活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