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学生兼职叁小时五十元通话
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热帖:"绵竹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刚看到时我心里咯噔一下,现在学生零花钱都这么难挣了吗?
抱着好奇联系了发帖人,没想到接电话的是个声音稚嫩的男生。他解释说,这是给社区老人提供的陪聊服务。原来他家楼下住着独居的张奶奶,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有次帮奶奶调试手机,两人随口聊了半小时,临走时奶奶硬塞给他二十块钱。
意外的温暖交易
"奶奶说,这比保健品实在多了。"孩子在电话里笑起来。后来这事儿在小区传开,好多老人都想找人说说话。他干脆明码标价:叁小时五十元,刚好够买两本辅导书。"不是真要赚钱,但收了钱老人家才安心。"
这让我想起楼下理发店王阿姨。她儿子在国外,每次去剪头发都要拉着我聊半天。有次结账时她说:"陪你聊这么久,该付聊天费的是我。"现在想想,也许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这种未被命名的"情感消费"。
那孩子告诉我个细节。有次给李爷爷读报纸,老人听着听着睡着了,他正要挂电话,爷爷突然惊醒:"别挂,我就想听着有人喘气儿。"这句话让他难过又温暖,原来有人仅仅需要听见生命的气息。
这种学生兼职叁小时五十元通话的服务,意外地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纽带。年轻人付出时间,老年人获得陪伴,五十块钱不过是让这份善意能持续流转的凭证。
隔壁陈老师知道这事后,居然给自己班学生布置了"情感作业"——每周给长辈打叁小时电话。她说:"很多孩子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慢慢发现,电话那头的世界比游戏有意思。"
我试着算过账。如果按市话费标准,叁小时通话成本不到叁块钱。那剩下的四十七元是什么?或许是听老人讲第叁遍年轻时的故事依然要发出惊叹的耐心,或许是记住上周刘奶奶说关节疼这周要主动问起的牵挂。
那个初中生在电话里悄悄告诉我,他用第一个五十元给张奶奶买了护膝。"奶奶腿脚不好,但每次都说'你来了我腿就不疼了'。"
或许我们都该重新打量"价值"这两个字。当外卖员半小时赚八块,家教一小时挣一百时,有人用叁小时交换五十元和一声"再见啊,下周还来"。
黄昏时路过小区花园,看见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举着手机,脸上带着期待。不知道是不是也在等待那句:"奶奶,今天咱们聊满叁小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