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那里有站小巷,丰镇小巷站台位置

发布时间:2025-11-05 00:26:38 来源:原创内容

那条熟悉的小巷

每次路过丰镇,我总会不自觉地把头转向那个方向。说来也怪,明明是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老街坊们的脚步。丰镇那里有站小巷,这句话在本地人中间流传了好些年,几乎成了心照不宣的暗号。新来的邻居要是问起怎么去那条巷子,老张总会眯着眼笑:“往车站后面绕,看见那棵歪脖子树就到了。”

巷子确实不好找,藏在汽车站和农贸市场中间,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边的墙面斑斑驳驳,爬山虎肆意生长。早晨七点多,这里最是热闹。卖豆浆的刘婶总是第一个出摊,热腾腾的蒸汽混着豆香,能把半条巷子的人都唤醒。她的叁轮车就停在那个固定的位置,这么多年从没变过。

说到丰镇小巷站台位置,这倒是个有趣的说法。这里从来不是正式的公交站,但大家都默契地把巷口当成了等车的地方。老陈每天要坐六点半的班车去城里做工,他的摩托车总是停在巷子第叁个电线杆下面。他说这个位置最好,既能看见来车,又不会被突然开门的面包车碰到。时间久了,连过路的司机都知道,在这个巷口要放慢车速。

巷尾的王奶奶今年八十多了,她最爱坐在自家门槛上看来往的人。“以前哪有这么宽的路哟,”她慢悠悠地说,“我嫁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泥巴路,下雨天要踮着脚走。”她说这条巷子就像丰镇的血管,连着家家户户。谁家孩子考上学了,谁家娶新媳妇了,消息总是最先从这里传开。

中午时分,巷子突然安静下来。阳光透过槐树的缝隙,在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个时候,只有外卖员的电动车偶尔穿行而过。他们熟门熟路地拐进各个岔口,对每户门牌号了如指掌。小李送外卖叁年了,他说这条巷子看着复杂,其实很有规律,“记住哪家有红对联,哪家窗台养了月季,就绝不会走错”。

傍晚的巷子又活泛起来。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下班的居民拎着菜匆匆走过。五金店的赵老板开始收拾货架,他把那些零散的工具一件件搬回店里。他的店正好在巷子中间,成了天然的休息站。走累的人会在他店门口的台阶上坐会儿,聊上几句家常。

记得去年冬天特别冷,巷口的水管冻住了。是老杨师傅带着几个年轻人,用旧棉絮把水管裹得严严实实。他们忙活的时候,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搭把手,或者递杯热水。那种默契,就像是共同守护着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能守护的不仅是那条水管,更是这条巷子特有的温情。

夜深了,巷子渐渐入睡。只有路口那盏昏黄的路灯还亮着,像守夜人的眼睛。偶尔有晚归的人走过,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明天清晨,丰镇那里有站小巷又会迎来新的一天,继续它平淡却不可或缺的使命。而那个特别的丰镇小巷站台位置,依然会默默地等候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