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火车站小巷子价格,邻近车站胡同费用
小巷里的烟火账本
那天路过个旧火车站,无意间瞥见旁边那条熟悉的小巷。巷口修鞋老师傅的收音机里正放着滇戏,空气中飘着烧豆腐的焦香。忽然想起朋友前阵子打听在这附近租房子的事,便顺着巷子往里走,想替他看看情况。
巷子不宽,两侧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一楼大多改成了小店,五金杂货、理发店、小餐馆,挤得热热闹闹。电线在头顶交错,像这座城市细密的皱纹。一位大姐正坐在自家开的杂货店门口摘韭菜,我凑过去搭话:“大姐,跟您打听个事儿,这附近有房子出租吗?”
大姐抬头打量我一眼,手里的活儿没停:“你想找啥样的?前头那栋楼好像有间空着。”她顺手往巷子深处指了指,“不过得找门口贴红纸的那个李奶奶问,她是房东。”
正说着,旁边餐馆老板端着茶杯走出来插话:“你说老李家那间啊,上月租给别人了。”他喝了口茶,“现在这一片可俏了,离车站就五分钟,打工的、做小生意的都爱住这儿。”
我顺势在杂货店前的板凳上坐下,接着问:“那现在这片的房租啥行情?”大姐放下手里的韭菜,拍掉手上的土:“单间起码得六百起步了,好点的要七八百。去年这时候还五百能租到不错的呢。”
这价格让我有些意外。餐馆老板看出了我的表情,笑着解释:“别看巷子旧,方便啊!出门就是公交站,走几步到火车站,买菜、吃饭都便宜。对面新盖的那些小区,一样的单间要一千多呢。”
我在巷子里慢慢转悠,发现这里的房屋虽然老旧,生活气却特别足。晾衣绳横在巷子上空,挂满各色衣物;几个老人在树荫下下象棋;外卖骑手熟练地在窄巷中穿行,显然对这里的门牌号了如指掌。
走到巷子中段,果然看到一栋楼外挂着房屋出租的牌子。按上面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阿姨很健谈:“房子是旧了点,但该有的都有。独立卫生间,热水器、床、衣柜都配好了。最重要的是去哪都方便,走两步就是菜市场,火车站就在旁边。”
“多少钱呢?”我问。阿姨顿了顿:“七百一个月,押一付叁。这个价格在这片算公道了,你到隔壁那条新民巷问问,一样的房子要八百呢。”
挂掉电话,我站在巷口发了会儿呆。想起朋友预算有限,又对居住环境有些要求,这片区或许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房子老了点,但省下的通勤时间和生活成本,对打工族来说确实实在。
往回走时又经过杂货店,大姐叫住我:“打听到了吗?”我点点头。她笑着说:“这一片啊,就是图个方便实惠。新来的租客多是年轻人,白天去火车站那边上班,晚上回来,巷口吃碗米线也就十块钱。”
天色渐晚,巷子里飘起饭菜香。我突然明白,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其实承载着许多异乡人的生活。他们选择这里,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低廉的邻近车站胡同费用,更因为这里有一种熟悉的市井温度。每个找房子的人,心里都揣着一本账,算的是距离,更是生活。
离开时,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那些灯光下,是不同的故事,相似的期待。或许明天,我的朋友也会成为这些灯光中的一盏,在这条热闹的小巷里,找到一个临时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