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课堂习茶饮茶时光
上课铃响过十分钟了,李老师才不紧不慢地端着紫砂壶走进教室。壶嘴还冒着热气,一股茉莉花的香味在教室里飘散开来。同学们早就见怪不怪——这节茶文化课,老师总会迟到几分钟,据说是为了掐着泡茶的最佳水温。
“今天咱们讲《茶经》里的炙茶法。”李老师抿了口茶,把壶轻轻放在讲台上,“唐代人喝茶可讲究了,要把茶饼烤出香味,碾成末,还要加盐调味。你们现在泡个茶包就觉得麻烦,要搁古代可咋办?”教室里响起一阵轻笑。坐在第叁排的王小雨正偷偷往保温杯里添热水,几片龙井茶叶在杯子里打着转。
说来也怪,这门选修课刚开始没人看好。茶道?年轻人谁爱这个啊。可上了几周后,连最爱打游戏的男生都会准时到教室。倒不是茶有多好喝,而是李老师总能把枯燥的知识讲活。记得有次讲茶叶发酵,他直接带来六种茶让同学们对比,那堂课教室里茶香四溢,最后好几个同学都睡不着觉——茶喝太多了。
茶香里的学问
现在的济南学生课堂习茶,可不只是装样子。学校专门建了茶艺室,紫砂壶、盖碗、茶海一应俱全。上周教冲泡手法,李老师演示完,让每个同学上台练习。张浩紧张得手直抖,热水差点浇到手上。“急什么?”李老师扶住他的手腕,“茶道最忌心浮气躁。水要顺着杯壁慢慢下,像这样...”
说来也神奇,自从开始学泡茶,班里最坐不住的几个男生都安静了不少。也许是因为泡茶需要耐心,也许是因为茶香确实能让人静心。王小雨说她现在写作业前都会先泡杯茶,闻着茶香,数学题好像都没那么难了。
这门课最让人期待的永远是品茶环节。不同季节,老师会准备当季的新茶。春天尝明前龙井,夏天品茉莉花茶,秋天喝铁观音,冬天煮普洱。同学们端着小小的品茗杯,学着老师的样子先观色,再闻香,最后小口啜饮。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苦,慢慢才尝出回甘。
“品茶和读书是一个道理。”李老师常这么说,“第一口觉得苦,坚持下去才能尝到甜头。”这话听着像大道理,可配上手里那杯温热的茶,莫名就让人信服。
教室窗外是热闹的操场,窗内是氤氲的茶香。两种截然不同的青春在这里奇妙地融合——既有奔跑跳跃的活力,也有静坐品茗的从容。或许这就是成长该有的样子吧,动与静,快与慢,都在一杯茶里找到了平衡。
期末考试也特别:每组同学要合作完成一套茶艺表演。王小雨那组选了茉莉花茶,她说最喜欢看干花在热水里重新绽放的样子,像极了努力学习的每个清晨。表演那天,教室里茶香弥漫,家长们坐在下面拍照,眼神里都是惊喜——这群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沉稳了?
其实变化是慢慢发生的。就像茶叶需要时间才能释放香气,这门课带来的影响也在悄然绽放。现在课间很少听见碳酸饮料开罐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保温杯里飘出的淡淡茶香。就连隔壁班的同学都好奇:你们班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养生”?
李老师的紫砂壶还在讲台上冒着热气,同学们笔记本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茶杯。这大概是最有特色的课堂风景了——老师在讲台上边喝茶边讲课,学生在下面边听课边品茶。知识就着茶香,好像更容易下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