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火车站小巷子价格,桦甸站旁小街价位
这刚出桦甸火车站,一股子熟悉的家乡味儿就混着初秋的凉风扑了过来。我没急着去坐车,反倒是脚跟一拐,钻进了车站旁边那条熟悉的小巷子。这巷子不宽,两边挤挤挨挨的都是小店,吃的用的,五花八门。我心里头琢磨着,这桦甸火车站小巷子价格,到底是个什么行情呢?
巷口第一家是个卖卷饼的,玻璃橱窗上贴着红底黄字的价目表。“基础款卷饼,八块一个,加蛋加一块五,加肠两块。”老板娘一边利落地摊着饼,一边冲我招呼。这价钱,听着就实在,比车站里头那些亮堂店面里动辄十五六块的盒饭,可亲民多了。我心里盘算着,一个饼加个蛋,十块钱不到,肚子就能混个半饱。
再往里走,是个摆着各色编织袋、日用杂货的小摊。塑料盆五块一个,毛巾十元叁条,那种厚实的棉袜,五块钱能买两双。摊主是个大爷,穿着旧式的深蓝色工装,也不怎么吆喝,就坐在小马扎上听着收音机。我拿起一个塑料盆看了看,质量还行,不禁想起城里超市,差不多的东西,标价怕是得翻个跟头。这桦甸站旁小街价位,确实透着东北人骨子里的那股子朴实劲儿。
巷子中段热闹些,几家小饭馆飘出炒菜的香气。我掀开一家饺子馆的厚门帘,里面地方不大,也就摆着四五张桌子,却坐得满满当当。墙上的菜单用粉笔写着:猪肉酸菜馅饺子,十五元一份,二十个;小菜五元一盘,啤酒四块。旁边一桌看样子是刚下火车的工人,正就着饺子喝着啤酒,聊得热火朝天。这价格,这氛围,让人心里觉得踏实、暖和。
价格背后的那份人情味儿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个卖烤地瓜的小推车,炭火烘烤的香气飘出老远。“大爷,地瓜咋卖?”我问了一句。卖地瓜的大爷用铁钳子扒拉了一下炉子里的炭火,头也没抬:“小的叁块,大的五块,自己挑吧。”我选了个大的,表皮烤得焦黄,还有些糖汁渗出来。接过热乎乎的地瓜,我心里想,这东西,在别处可能也得这个价,但在这小巷子里买,感觉就是不一样。好像不单单是笔买卖,更像是……街坊邻居之间的自然交接。
站在这条小巷子里,耳边是各种家常的吆喝声、交谈声,眼前是热气腾腾的食物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我慢慢嚼着地瓜,甜滋滋的。这条小巷子,它不像大商场那样明码标价,规规矩矩,它的价格是活的,带着烟火气,也带着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小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晕黄的光照在斑驳的墙面上。我转身准备离开,心里却已经拿定了主意,下次再路过桦甸,一定还得来这条小巷子转转。不是为了非得买点什么,就是想再感受感受这里的价钱,和价钱后面,那份简单直接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