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辽阳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辽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事儿刚听说时我还以为是个段子。隔壁张姐上周末在菜市场扯着我袖子说这事,我第一反应是:"现在学生打电话都开始办套餐了?"
后来才弄明白,是几个初中生凑在一块儿想出的主意。家里给的生活费有限,又想和异地读书的发小多聊会儿,有个叫小磊的男孩灵机一动——既然大家都要打电话,不如合伙买张电话卡,平摊下来每小时才合十六七块。
精打细算的"通话联盟"
我特意去找了小磊的妈妈打听。她正在阳台晾校服,听我问起这事就笑了:"这几个孩子啊,比我们大人还会过日子。"原来他们六个人组了个群,每月凑50元买300分钟通话包,周末晚上轮流用。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做了张排班表,谁哪天打电话、打多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个叫婷婷的女孩告诉我,她爸妈在南方打工,以前总担心话费太贵不敢多聊。现在有了这个辽阳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小团体,每周都能和妈妈好好说说话了。"上次数学考了满分,我在电话里给妈妈背乘法口诀表,她在那头笑得可开心了。"
这群孩子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在校门口小卖部排着队等公用电话的场景。那时候投币打电话,生怕超时被后面同学催。现在孩子们用更聪明的方式,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电话线连着两头心
让我特别触动的是,这群孩子把省话费这件事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发现周末夜间话费便宜,就约定那个时段打电话。有个男孩的爷爷住在乡下,以前总觉得孙子不爱和自己聊天,现在每到周六晚上,爷孙俩能唠上半个多小时。
老爷子前几天还专门让邻居帮忙,给孙子捎来一筐自家种的沙果。孩子在电话里脆生生地说:"爷爷,等我放寒假就回去帮您剪枝!"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那50块钱买来的不只是通话时间。对那些父母在外地的孩子来说,电话线那头连着的是牵挂;对留守老人而言,听筒里传来的是盼头。这些初中生可能没想太多,但他们无意中搭建起的情感桥梁,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现在这个辽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小组,已经从最初的六个人发展到十几个。其他学校的学生听说了,也在琢磨类似的法子。有个小姑娘偷偷告诉我,她们班最近成立了"睡前故事小组",几个要好的同学每晚互相打电话读故事书。"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她眨着眼睛说。
你看,有时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比大人更纯粹。他们没有纠结要买多贵的手机,也没抱怨零花钱太少,就是简简单单地凑在一起,想了个谁都能参与的办法。这50块钱的通话套餐,装着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声音,还有他们悄悄长大的痕迹。
傍晚路过学校,正好看见几个孩子坐在花坛边共用一副耳机,对着手机叽叽喳喳地说笑。夕阳把他们的校服染成暖金色,那场景就像青春本身该有的样子——简单,明亮,带着点小聪明,却满满都是鲜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