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从化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从化街头巷尾,总能听到街坊们在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对于咱们本地初中生那个“1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说实话,刚听说时我也纳闷,现在微信视频这么方便,谁还专门花钱打电话啊?
隔壁陈阿姨上周在菜市场拉住我抱怨,说她家读初二的小儿子,突然问她要一百块充电话费。追问之下才知道,这孩子用这笔钱买了叁个月的夜间通话套餐,每晚和班里几个同学固定通话叁小时。“这不是乱花钱嘛!”陈阿姨气得直拍大腿。可过了半个月,她突然发现儿子数学成绩从七十多分窜到九十多分,仔细一问,原来那几位同学组了个“深夜学习热线”,不会的题目都在电话里讨论。
藏在电话线里的青春密码
我特意找了几个经常参与通话的初中生聊天。戴着黑框眼镜的小林告诉我,他们这个“学习小组”挺特别的:“有时候写着作业卡壳了,发微信要等半天回复。直接打个电话过去,能听见对方翻书页的声音,还能实时讨论解题思路,感觉就像坐在同桌旁边。”
这群孩子把每周叁晚定成“难题攻坚夜”,叁个小时里轮流当主讲人。有个叫婷婷的女生悄悄说,比起请家教每小时两百块的费用,这个从化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模式划算多了。“而且我们讲的都是同学能听懂的方法,老师讲得太高深反而听不明白。”
不过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初二的小军挠着头说,有次他们聊着聊着开始讨论游戏攻略,结果被组长强制静音十分钟。“后来我们定了规矩,前两小时必须专心学习,最后半小时才能闲聊。”
这种从化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的形式,渐渐在附近几个中学传开。有些家长最初坚决反对,觉得孩子会借着学习的名义玩手机。直到看见成绩单上的进步,态度才慢慢转变。
李先生的女儿以前做作业总爱关着门,现在听着免提里的讨论声,反而能专注学习。“有天我假装送水果进去,发现四个孩子正在电话里背英语课文,那认真劲儿比上课还足。”
当然问题也存在。初叁的王老师提醒说,要防止这种通话变成纯粹的聊天局。“我建议他们提前制定每晚的学习计划,比如周叁专攻数学应用题,周四专注文言文翻译。”
夜幕降临时分,这些从化初中生的电话热线又开始忙碌起来。或许在成年人看不见的地方,孩子们正用自己的方式,把普通的通讯工具变成共同进步的桥梁。那条细细的电话线里,流淌的不仅是年轻的声音,还有彼此鼓劲的温度。
现在经过居民楼时,要是听见某个窗户里传来压低的讨论声,说不定就是那些聪明的孩子在开“电话学习会”呢。这种既省钱又有效的互助模式,倒真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新思路。